如何以网络工作坊引领教师在线教学转型——以初中语文“同步共学”工作坊为例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杨葛莉
[导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小学教师推上在线教学的前台,教师突然成为“主播”,上网课成为教学新常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小学教师推上在线教学的前台,教师突然成为“主播”,上网课成为教学新常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网课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一时成为各学科教师面临的难题。网课初期,许多学校及教师迷失在校外教育平台推送的不甚合理的教学资源中,教师仓促准备的微课以及按线下教学思路组织的网课内容渐渐难以吸引学生,基于校情学情的个性化网课学习势在必行。疫情之下,如何指导教师有效落实新的学科课程理念,提升网课质量,亟待探索引领教师在线教学转型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工作坊的特征及实践价值
        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师研修形式,面向依据统编教材开展在线教学的学校及语文教师,以主题方式指导跨地域教师思考、探索、解决基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教学的在线教学问题。“同步共学”主要指师生基于统编语文教材同步学习,即教师教学与教研同步,学生网课学习与教材同步;区域教师结伴共学基于新课标的新教学,共同破解网课教学难题;不同学校学生共学统编教材同一单元内容,彼此分享学习成果,发现学习问题,提高居家学习质量。
        每期“同步共学”工作坊的学习时间根据学习主题需要而定,一般2-3周,师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即可结束。工作坊的学习主题和课程设计由导师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地域学情确定,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幽燕读书人”推送。教师自愿申报进入工作坊,经审核通过后需带领本校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遵守学习流程安排,按计划设计网课,提交学生作业,主动参与工作坊网络教学研讨,分享、交流教学思考及经验。
        作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一种有效实施途径,“同步共学”工作坊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
        1.“同步共学”改变了教师网课教学生态,激发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兴趣,网课学习形式实现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在线教学实现真学习、爱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2.师生深度体验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取代以往课文分析、知识理解、课后做题的学习流程,语文学习的新理念新方法在不同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逐步内化于师生心中。
        3.通过不同区域教师协作对话与经验分享,共同解决统编教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微信平台无偿分享优质学习资源,促进疫情下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及时流动,共建教育公平,辐射、惠及更多学校。
        二、“同步共学”工作坊主题及学习设计
        疫情时期的在线教学不同于以往线下常态教学,“把相关内容设计得有趣、有用和有意义,就会极大提高线上或线下学习的‘粘度’”[1]。工作坊的主题依据语文教材单元目标提炼而成,围绕主题的学习内容整合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基于教材单元重点适当打通学段相关学习内容,形成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设计。
        例如,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有机整合,设计“激荡千年家国情”大单元学习。

本主题工作坊的在线学习资源由学生阅读学案、学生作业集锦、教师专题回响三部分组成,依托“幽燕读书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师生可重复回看,各取所需。学生学案是工作坊学习设计的核心,由“家国情怀的文化密码”、“爱国诗词中的士人风骨”、“抗战文学的爱国意象”、“同心抗‘疫’的中华脊梁”四个结构化、情境化的板块组成,每一板块有4-7个阅读材料和相关学习任务。师生进入工作坊,通过3周学习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学作品表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能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涵泳品味,并作出有特点的批注。
        3.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会利用这种方式抒情。
        4.理解、体会新冠疫情下中华儿女的家国情,学做有情怀、有担当的爱国人。
        工作坊推进过程中,导师依据师生反馈,适时组织网络研讨、答疑。教师依据工作坊学案及本校学情,设计网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课及教师线下指导完成学习。本主题学习设计将全国人民共抗新冠疫情的感人事迹融入学习内容,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建立链接,将家国情怀由知识转化为德行,使网课学习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同步共学”工作坊实践模型
        基于网络的“同步共学”工作坊是学科在线教学回应疫情的一种实践探索,疫情期间,得到师生、家长的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项目化的学习,赢得93%的家长及全体实验教师的认可与支持,85%的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93%的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充满期待。工作坊的实践模型可做如下概括:
        学习流程:导师提供学案→坊内教师研读、完善学案→教师网课教学→学生提交作业→优质作业分享→学习评价与反思
        教研模型:情境设置→教学实践→深度交流→意义建构
        工作坊的教研模型分四个板块,“情境设置”的目的是聚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如何设计单元目标,如何整合单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如何评价单元学习质量。“教学实践”是教师研读单元设计学案,分析学情,设计网课,分享作业,进行平台展示与交流。 “深度交流”是教师基于自身教学问题参与在线交流、答疑,寻求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意义建构”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并公开发布,工作坊导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发布学情调研与总结成果,使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形成新认识,对相关单元的教学形成结构化的理解与经验,在工作坊中完成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知识重组、教学策略完善。
        网络工作坊为网课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对后疫情时代教研方式的转变或可提供路径参照。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在线”易,“在学”难,动机是关键[J].教育科学,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