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中指导有生命力的读、感、写——统编版五下读后感习作教学谈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余慧娟
[导读] 统编版五下学习名著教学这一单元中编排了写读后感的习作,意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想。
        摘要:统编版五下学习名著教学这一单元中编排了写读后感的习作,意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想。笔者认为,写读后感,是链接阅读与习作以及生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落实学生阅读素养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方法,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当具有无限生命力,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能让读者怦然心动的,因为它拥有完美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阅读;生命力;感受;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如何使读后感具有生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元品读,感受经典的生命力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尽情,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怎样让名著中的点点精髓,隐含在名著里那丝丝活力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五下第二单元阅读目标是: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初步阅读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而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对一般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深奥,会产生阅读障碍,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用多种形式阅读名著。
        首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每一部作品的经典之处,比如我们可以制作名片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水浒传》,抓108将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典型情节,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走进《红楼梦》,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介绍曹雪芹的“谐音寓意”的手法以及主要事件等;可以借助地图讲解历史,带领学生走进《三国演义》等。这样一介绍,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有想读的欲望。
        接着可以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从名著中的经典篇目入手,感受名著的魅力。笔者以四大名著为例,如下图:




        让学生根据上面出自四大名著的经典篇目逐篇进行阅读学习,边读边学讲故事,边读边尝试做读书笔记,读完后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反馈阅读效果,甚至可以把这些经典故事搬上舞台,用戏剧化的方式,从而使经典中平面的角色、故事、情节立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在经典中。如在系统地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经典剧本的表演,在一个个场景演绎中,让学生一次次走进角色,与经典对话,与智慧同行,经典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语言就牢牢地植根在了学生的心里;经典作品中隐含的思想内涵,在跨越时空的演绎下,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一次次思考和感悟,萌发了阵阵活力,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迸发出经典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经典中的一个个值得探究的点,自然而然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无形之中也打开了学生习作的思路。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而后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果然畅所欲言,有的深挖名著语言魅力;有的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的谈论名著的社会意义……拓宽了学生选材的思路。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蕴含在经典中的有张力的角度是挺多的,需要的是自己一双慧眼和一颗敏锐的心,这样才能找到独具一格的点,读出经典赋予自己的那份独特的生命力。如细读《草船借箭》一文,有的学生从诸葛亮面对对手的招数入手,有的从他的语言人手,有的从他的神机妙算入手,感受他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淡定从容、宽宏大量……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切入点,这是令人欣慰的。
        二.借助例文,体会有生命力的感点。
        读后感一般可以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大致内容,再详细写自己读后的感想,这叫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其中感想部分是本次习作的主体。清楚、具体地表达读后的感想,也是本次习作的重难点。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往往会泛泛而谈,切不中要害,不会想到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鲜活的例子和故事去丰满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都过具有生命力的例文去抛砖引玉。
        要知道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习作教学中选择生命力的范例特别关键,,教师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微信公众号上和自己的下水文去落实例文学习,因为这样获得的例文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具备浓浓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学生,才能让例文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为此笔者也精心挑选了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在课堂上对读后感的题目选取,读后感谋篇布局的一般结构,材料的选择,语言的组织,表达效果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探讨。例文如下:
                                成功的秘诀 [主标题:点明中心]
                                ——读《决不能放弃》有感 [副标题]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虽短小但告诉了我们成功的秘诀。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三个发人深思的秘诀,终于有所感悟。[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故事讲述了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特邀了丘吉尔来演讲。丘吉尔到场后,深情并茂地说出了秘诀:“一.决不能放弃;二.决不、决不能放弃;三.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而后,他走下了台,告诉大家演讲结束。会场上寂静了一分钟,随后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我知道,那一分钟,人人都在思考那个秘诀。这个秘诀十分普通,但它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永不言弃、不低头、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奋斗下去。也许,你继续努力,困难就会被克服,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事实上,成功的秘诀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那么简单,坚持下去,不放弃、不抛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彻底失去前进的动力,完全放弃,不再努力。[从文中得到最大的最深刻的一点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概万千。想想自己,在遇到数学难题时,是迎难而上,独立解决,还是当“缩头乌龟”,等待妈妈的帮助?答案是第二种。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是奋勇向前,还是停滞不前,还是期待援助?答案又是第二种。在几次试验不成功时,是锲而不舍,还是轻言放弃?答案还是第二种……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惭愧。啊!放弃是成功的阻碍,一旦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联系自己的正反事例,段落结尾小结过渡。]
        当我再次打开书,看到丘吉尔一而再、 再而三地强调不能放弃时,思绪就会飘到古今中外,那一位位成功者中,哪一位放弃过?爱迪生,几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击不跨他坚强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励他奋进,就边议论列泽他人来到是这样,这世上才有了他这位“发明大王”;贝多芬,耳朵聋了还继续创作乐曲,一直创作到生命的终点,正是如此,这世上才有了他这位“交响乐之父”; 霍金,这位科学家终生残疾,日日夜夜都要忍受病魔的打击与摧残,但他仍没有放弃研究,“黑洞”理论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则必定会失败。永不言弃的人,必定是个较为乐观的人,看到的大多是希望;而经常轻言放弃的人,往往便是悲观的人,苦难和绝望将会陪伴终身。[边记叙边议论,列举他人的正面事例。]
        相信那个秘诀,它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因为,坚持不懈是艘小船, 将你送往成功的彼岸;锲而不舍是把梯子,让你攀上辉煌的顶峰:持之以恒是条捷径,使你通向胜利的远方。记住那个秘诀吧,它会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回文,总结全文,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升华主题。]
        上面的例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是比较规范的读后感佳作,是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和借鉴的。
        三、匠心独具,创作有生命力的读后感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在读经典中找到自己想写的感点,在例文中懂得了如何围绕感点写好读后感。在独具匠心创作过程中,许多学生根据值得仿效的例文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既有了章法,又有了灵感,一切都水到渠成。这次写读后感教学中,经过学生用心创作,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文稿,既有蕴含生命的光彩的题目,也有透着生活气息的实实在在的人生感悟,把读和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比如一位学生读了《草船借箭》后,想到了换个角度看问题。附文如下:
                                  换个角度看问题
                                  ——《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曹操举兵攻打江东,孙权和刘备结盟对付曹操。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他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甘愿受罚。周瑜派鲁肃去探查情况,而诸葛亮却拜托他帮忙准备二二十条船,每条船上盖幔子,有二十个士兵和许多稻草人,并且不能告诉周瑜。第三天,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和鲁肃一起乘船去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曹操生疑,只命士兵射箭,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佩服诸葛亮,诸葛亮解决问题不按传统的老方法思考。如果他在接到造箭的任务后,找很多工匠,日夜赶造,那他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诸葛亮换个角度看问题并采用另一种奇特方法——“借”,最终在三天之内成功获得十万支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 我前几天在家做数学练习题时的事,其中一道题:17.84*0.65+178.4*0.035+1.784*90, 我认为自己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可当我认真去做这道题时,发现我虽然能做对,可是我花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才做完。我希望能有快速的方法能解出这道题目,只好向爸爸“求助”了。爸爸说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变成17.84* (0.65+0.35+9) ,我茅塞顿开,试了一下,惊奇的发现我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就解出来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居然变得如此简单!
    还有一则新闻: 20实际60年代,美国的航天技术蒸蒸日上,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员上天,可是一个难题出现了。那就是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普通的钢笔根本无法流出墨水。要知道,在当时没有微型电脑,一切机械数据和经验都需要用笔记录。时间刻不容缓,美国宇航局当即悬赏10万美元攻克这一技术难题。正当许多资料科学家埋头苦干时,这一所谓的难题,竟被一个小学生轻松解决了。而这名小学生什么创新和发明都没有,只是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用铅笔呢?“改用铅笔,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可那些早已习惯用钢笔的科学家却忽略了铅笔这个小小的物件,困在既定的思维之茧而无法突破。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多么重要啊!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仅限于老办法之中,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就像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可以得出更加独特的见解;换个角度,可以一举击破困难;换个角度,可以离成功与理想的彼岸更进一步。记住这个“借”字秘决,加油吧!
就这样,一篇篇精彩的读后感不断涌入学生的笔尖,成了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文字后,我们开展了班级读后感交流会,学生写读后感的的水平在交流中提升,在共享中升华。读后感的分享成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碰撞出了更有激情的水花。
        总之,要让学生既读好经典,又要写出有生命力的读后感,那么教师对经典阅读环节的读后感教学更要有完整的体系,用心呵护每一教学环节,才能让经典中的读后感教学具有生命的张力,经典才会重新焕发它的生命价值,经典下的读后感才会有更强大的时代效应,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才会奏出属于学生心灵的最强音——爱读经典,爱跟经典对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