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时代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智能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突破学校界域的云端交互学习环境;个性化、精准化的多屏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智者教师角色都是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表征。面对这些变革,未来教师应该走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自主发展道路,成为德性与智性兼具的人师。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师发展路径
教育的变革与时代紧密相连,从古代的传统庠序之教到如今的创新智能化教育,每个时代的特征都在教育上留有烙印,教育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2019年5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北京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于8月发布会议成果《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其中强调:“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EB/OL].[2019-08-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8/W020190828311234679343.pdf][1]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主体,教育的变革影响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应对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界的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到教学工作中,根据机器智能由弱到强的智能性及其创造性,AI在教学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面对AI智能对教师职业的冲击,学界的看法呈现三种倾向:一是消极的人类至上主义,认为人类具备人工智能不可超越的特质;二是积极的技术理性主义,认为AI将取代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三是人机协同的自然主义,认为未来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教师共存的教育时代。教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一方面要避免片面的人类至上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陷入技术理性主义的漩涡,准确客观认识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对待AI的正确态度。
二、智能教育时代的全方位变革
虽然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众说纷纭,但其带给教育场域的全方位的变革却是势不可挡的。无论是人才培养理念、学习环境、教学方式,还是教育主体的角色职能都将发生改变。
(一)人才培养理念——智能创新型人才教育
未来人工智能拥有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卓越的数据处理速度,机器人将实现人的部分功能,重复性、数字化、程式化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代理,只靠简单知识记忆或者重复的技能型人才将被取代。在这种情势下,人类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发展的定位,这意味着人才的培养要关注对建构性、创新性思维、观念和能力的培育。除此之外,选择与判断、对真善美的感知以及与人交往的共情能力都将是人工智能很难攻克的难关,所以判断力、审美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灵高级能力都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注重培养的。
(二)学习环境——突破“围墙”的交互云空间
在AI技术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4A评价与监测环境下,学习环境也呈现了新的变化。
学习场所上,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空间转换为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交互产生的新空间;学习资源上,由于人工智能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使得学习资源不仅呈现丰富性,并且具备即时性,同时因为云功能的同步保存,还不用担心资源的丢失,以及使用期限。此外,交互的网上云空间使得学习资源较之以前的孤立单一向多元融合转变。学习伙伴上,交流互动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多样化的智能学习伙伴营造了更佳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方式——个性化、精准化的多屏师生互动
大工业生产时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教学方式为集体教学,主要进行知识记忆类和技能操作重复练习的教学。智能教育时代,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手机、平板电脑、触摸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互联起来实现多屏互动,强化了师生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深度协作与交互,带来了内容与接受者之间深层次状态的改变。”[[2] 于泽元,尹合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课程新视野与新挑战[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2):27-36.][2]
三、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发展归宿
面对智能时代变革的“蝴蝶效应”,教师既不能回避挑战,也不能成为时代的附庸。实现自身的发展,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必须走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自主发展道路,做德性与智性兼具的智慧人师。
(一)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自主型教师
教师自主发展作为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需要通过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自主发展途径成为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人。
“‘同期互动’揭示的是‘教师转型’与‘学校教育改善’的关系,是从时空与运动方式两维的‘存在’状态角度进行的描述:一是同时共存;二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循环中共同实现。”[[3] 金美福著.教师自主发展论 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8.
][3]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教职生涯中,教学、学习、研究这三者不是相互割裂的。“教”即课堂是教师活动的场域,也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场域,教师实现发展的源头在于发现问题,而教学过程正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二)智性与德性兼具的人师
智能时代的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亦是“智性”与“德性”兼具的人师。未来教师的发展不仅要适应时代特征,具备整合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的智性能力,还要聚焦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关键特质,如:道德、情感、哲思与审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教师的智性发展意味着教师应具备判断力和创新建构思维的观念和能力,在未来智能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和知识多元化中能够保持理智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应用。同时,教育是一项人性教化的事业,旨在实现人的精神的健全生长、灵魂的提升净化。未来的教师将成为学生的精神引导者、心灵陪伴者,实现教师的德性发展意味着教师需要注重情感关怀、品德养成、人格塑造,从而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人文底蕴的丰厚,审美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担当的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