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营销、微视频…… “微时代”的到来,使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微课”的引进是教育行业的“微时代”,它的到来推动了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革命”。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借助微课,打造高效的的信息技术课堂,以达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需求。
【关键字】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摸索,发现借力“微课”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实施分层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实效。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引进微课的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班级多、班额大、教师少,同样的内容,教师需要在平行班中重复讲述几遍,且学生遗忘率高,教师难免有些疲惫。此外,小学信息技术课知识点多、零散、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一周只有一节的信息技术课,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实践证明,微课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优势表现为:一是微课可视化程度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微课人性化的操作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三是微课能有效地落实分层式教学,让优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消。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受到家庭条件、教育、自身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认知、技能、情感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优势明显,操作又快又准;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少,在认知和技能方面明显落后。因此,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集中讲,学习目标、内容、评价“一刀切”的学习模式已不符合教学需要。面对此窘况,只有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力微课,进行分层式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摘桃子”的最近距离。
三、使用微课打造分层式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
要在大班额的课上实施分层教学是很困难的,微课随时可以暂停、返回、播放的人性化功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如何使用微课落实分层式教学。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学习目标
《制作特色贺卡》一课主要是围绕低碳环保的主题,制作中秋节主题电子贺卡,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word文档基本功能的使用。为落实本课内容的教学,笔者将班级里学生分成了两类,根据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制定了以下的分层教学目标,并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制定任务驱动式分层学习任务
分层任务是与分层学习目标相辅相成的。在《制作特色贺卡》一课中,关于插入艺术字的学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类别 学习任务
A类学生 添加艺术字“中秋快乐”,并设置环绕方式为“浮于文字上方”。
B类学生 除了完成A类任务外,会运用艺术字工具栏调整艺术字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使艺术字更加漂亮,符合你的设计要求。
(三)制作小而精的微课视频
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在分层教学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会录制不同的微视频,每一个视频时间约在1分钟内,主要是讲解操作步骤,如遇知识较大时,会运用到“知识视图”的封装技术,将一个知识点分装成若干个碎片,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点击学习。
在《制作特色贺卡》一课中,笔者根据知识点制作的一批微课:①插入背景②设置页面大小③添加艺术字④插入剪贴画或自选图形⑤艺术字的设置⑥剪贴画的设置⑦自选图形的设置⑧拓展任务教学视频。把这些微课短视频打包成一个“微课资源包”,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点击合适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在这里,能力弱的学生,可以一边观看演示一边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的模仿学习,一次不会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后,通过拓展练习的技术微课进行提高练习。这就可以让教师在重复的讲学中,协调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抽身关注班级教学全局,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四)制定合理得当的分层学习评价
在引进“微课”教学的课堂中,学习评价不是单一,可以利用知识小盘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使用“学生总体评估表”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这样有助于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调整。
学生自我“小盘点”:
四、结语
分层式教学人性化地分析学生,帮助学生找准最近的发展区,架设摘桃子的最近距离。微课则是这个过程的补充,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协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使微课和分层式教学有机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话题。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为之继续努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专项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立项号18JX07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3-67.
[2]胡铁生.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4(4):33-35.
[3]潘真敏. 微课:为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插上翅膀[J]. 文理导航, 2017, 000(006):P.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