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影响的不断深入,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也深受其影响。本文结合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践过程,探索出了“互联网+”环境下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类课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高职院校内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另一类是高职院校内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不管是哪种类型,计算机类课程都存在实操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而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计算机类课程教学都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与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具有的专业素质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群体的素质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近几年高校招生范围逐渐拓宽,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计算机素质仍表现得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部分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加之对计算机缺乏兴趣和自身操作水平的限制,使得该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高,进而影响计算机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加强。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计算机类课程开设所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数量差异,共享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且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存在设备老旧、软件版本低、新设备缺乏等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出校即为过时知识”现象的产生,长此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最后,教学形式与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绝大多数均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所受教育方式跟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式不同,加之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做”,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创新及成长。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自2016年起针对计算机类课程实行教学模式改革,引入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两年的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而且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下面就一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一)课程建设环节
课程建设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要建设一门好的在线课程,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 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创新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且也能带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加快计算机类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互联网+”对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2.课程资源整合
要保证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做好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课堂学习时间外,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不太现实,但如果每周仅占用一些零散的时间,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简短的信息或观看简短的视频或完成简单的线上作业是可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设置,将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短小的内容,采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碎片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还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对计算机类课程而言,还应该做好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确保资源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避免出现脱节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构建有独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也收集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源,但是受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库的更新相对缓慢。基于此,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从网上搜索合适的资源,将其整合到课程教学体系中,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工作的负担,也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手段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求,而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计算机类课程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尝试,借助教学平台的功能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服务器配置》,讲解服务器结构时,将服务器在实训室拆开讲解;讲解网络拓扑结构时,将学生带到校园进行现场教学;讲光纤熔接技术时,教师做到示范教学等。 各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
4.客观公正评价
对计算机类课程而言,传统的笔试考试无法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成绩有效性有待提高。混合式教学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全部采用教学平台进行无纸化考试,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考核学生,真正实现考核过程化,做到成绩客观、合理。例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课《HTML5+jQuery》,2014级软件技术专业进行纸质考试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分别为50.82分和62.18分,自2015级实训混合式教学以来,2016级软件技术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7.89分和69.75分,2017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0.15分和73.54分,每届学生的成绩都在稳步提高。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过程性考核更加认同,学习效果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环节
课程建设完毕后,最终要交给学生和教师使用才能检验其建设是否完善、合理。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混合式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测验,找出疑问。
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课下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提前观看教师要讲授知识的教学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找出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测验,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课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查看课前测验成绩,教师可以确定讲课内容的重难点,实时调整课堂授课计划,真正做到“所讲即为学生所用”。
2.运用教学平台的签到功能进行课前签到。
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前点名环节占据了的大量的时间,而且出现学生误点名、重复点名等情况。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同时,借助教学平台的移动端APP签到的不同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3.借助混合式手段实现课堂内容讲授。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主,学生为辅,全程是知识传授过程。而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将整个课堂分为四个环节,第一部分是情境讲解环节,由教师根据知识点构建合适的教学或工作情境,进而导入知识点;第二部分是讲授环节,由教师根据学生课下测验的情况有重点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混合式手段对重难点进行解剖讲解;第三部分为学生实训环节,本环节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实训过程中可以借助手机APP教学视频、电脑端泛雅教学平台资料及拓展资源对自己的实训过程提供帮助;第四部分为小结部分,学生提交自己的实训任务到教学平台,由教师对学生的实训任务进行点评和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混合式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变抽象为具体,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4.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交作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纸质作业不仅批改麻烦、不易保存且容易出错或丢失,数据分析较麻烦。而混合式教学中,作业的收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电脑端、手机APP等,而且作业批改相对容易,容易进行数据分析且保存方便、不易出错、损坏。
(三)课下自主学习、讨论环节
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答疑区,使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得到了延伸。学生在教学平台的答疑区发表提问,教师和其他同学均可以在答疑区进行留言,解答提出的疑问。同时,平台还有匿名功能,使得个别同学可以克服自身存在的自卑感,在平台中畅聊疑问,深入高效的学习。
三、小结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计算机类课程教师要高度重视,不断学习创新,努力做好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改进教学模式、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等措施,将互联网的功能更好地应用到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健. “互联网+”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1)
[2]陈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5,(10)
[3]田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10)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