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散文创作浅谈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许南娟
[导读] 学界有关诗人北岛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北岛的散文研究却是相对空白。
        摘 要:学界有关诗人北岛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北岛的散文研究却是相对空白。本文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整合研究,初探北岛的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弥补目前北岛研究现状的不足,对北岛散文创作的背景、整体内容、风格、艺术特色、思想、主题以及从北岛散文作品中窥探出来的历史原貌等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北岛;艺术特色;思想意蕴;漂泊意识
        
        
        北岛,我们接触较多的是他的诗歌,反映了从迷茫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就了诗人独特的零度抒情方式,从大胆怀疑一切到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是诗人慢慢成熟的表现。北岛的散文曾三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诗人去写散文,并通过散文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回忆已逝的历史,同时借用其诗歌创作的很多表现和写作手法,使得北岛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北岛通过散文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蕴和内涵,诗人在长年漂泊和羁旅之后,对真实自我的寻找和回归。

一、北岛散文的艺术特色

        北岛长年漂泊在外,生命的漂泊意识和流浪的沧桑之感让他对生命,对人生发起了拷问。北岛的散文以回忆性随笔为主,记录自已与故人的生活琐事和趣闻,内容较为散漫,时间和地理跨度都很大,但感情自然地流淌其中。北岛温润质朴的感情满溢于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北岛式艺术风格。
        (一)平淡的叙述话语
        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所导致了个性化语言特点——平淡,也称质朴。最为突出的就是平和朴实,内涵深邃。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流浪生涯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祥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北岛的散文以回忆性散文为主,都以第一人称诉说着自己及其身边的故事,以真实、自由的笔墨,平淡叙述生活,他的作品基本都是顿悟后的思想,外化成为语言文字,字里行间充满疑与悟,不管是对苦难的承受,还是对孤独的体验,或是对生活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也都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在文章之中基本很难找到很亮堂的句子,在选词方面都尽量避免色彩浓艳、生僻的词汇,句式更加简短和口语化,以平淡的叙述话语,记叙平淡的生活,没有浓艳的修饰,没有刻意的打磨,没有动人心魄的是故事情节,却让读者读后久久不能释怀。究其原因,借鉴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说法,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1]北岛把自己亲历的家庭生活及社会中的所感所悟,以写实的手法,自然流畅地诉诸笔端,是真正平淡的,真实的,也是隽永的。
        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琐碎的生活碎片之中寻找理趣。“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诗文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是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2]北岛散文中,叙述平淡,但理趣颇多。他的文章,都透出一种睿智沉思,以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之后所获得的深刻见解。回忆好友刘羽,“好像他的一生,只是为了证明这世道的荒谬。这个人与历史的误会,还是性格与命运的博弈?”①北岛身处动乱年代,上山下乡、革命,深感时代与命运的荒诞,但个人在时代和革命面前如此渺小,对时代的无奈是北岛一代人共同的心声。75年同游五台山,“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中青春的姿态。”②看着远方,虽不见未来,但表现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前路茫茫,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和期待。
        (二)冷峻的抒情方式
        平淡的语言风格,并非就是摒弃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和修辞技巧的使用。如反讽、引用、幽默等修辞,皆是北岛惯用的手法。北岛作为诗人,写起散文,自然弥漫着一种诗意,或浓或淡,形成北岛特有的文气。我们在发笑之余尝到苦涩,这种苦涩,让所有敏感的人彻夜不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北岛在诗歌中的呐喊和怀疑,似乎写散文才得到宽恕。北岛散文中的理趣俯拾即是,独特的冷峻抒情的表面下潜藏着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都造成了北岛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他的流浪心境和忧患意识通过冷峻的抒情方式展露无遗。
        触景生情:北岛散文并不直抒胸臆,在经历沧桑后的人,再看到昔日光景,却物是人非,情感的变化起伏自然流淌在文字之中。2001年年底,北岛因父亲病重,回到阔别了十三年的故乡北京。“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是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③很难想象,北京的巨大改变和经济成绩让常年飘零在国外的北岛无所适从。记忆里的北京和现实的北京反差强烈,深深的乡愁逼迫北岛要用文字重建他自己的北京城,那个熟悉的、亲切的故乡。《城门开》的意义有一部分正是建立在这缺席的时间和书写故乡的距离之上。[3]“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④ 北岛回到故乡,入目皆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实际上,消失的是作者的童年时光,乡愁在自己的故乡更严重了。触到实景,内心隐藏的思乡情绪便排山倒海席卷而来。
    独特的冷峻抒情:梁禾的《在<七十年代>里我们的丢失》一文中,提到:“北岛的文字抒情也含蓄,跟他的为人一样,他不善于直言抒发。情绪即使上来,也总躲在幽默嘲讽甚至木讷的外衣之中。”[4]北岛式的冷峻抒情跃然纸上,其中不乏带有讽刺意味的修辞和幽默,凄清的诗意与轻松幽默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令人发笑背后隐藏的苦涩和艰辛。正如唐晓渡说的:北岛散文从容洒脱,富有情趣,其风格上的明显标志是突出和放大了他在诗歌中往往隐藏得过深的幽默[5],这让人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回味无穷。《青灯·忆柏林》中写道:“越往深处走就越让人恐慌,好像被某种东西所控制不能自拔。我们想孤魂野鬼出没,寻寻觅觅。”⑤他散文中的调侃和自嘲,长期飘荡的人恰如孤魂野鬼般寻觅,俨然透露出他内心强烈的无奈和落寞。作者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说话深刻犀利如刺刀,句句戳中要害。在某些层面上的缺失,导致他成了精神上的残疾人。他的话让你发笑,笑后全是苦涩的回味。辨证的思维,冷峻的视觉看世界,相反对于生活和社会体悟得更加透彻。北岛自述自己的诗造成污染,他成为“反精神污染运动”的重点,因此他只得改行做翻译,“反精神污染”的结果,是逼着诗人又学会了一门新的污染手艺。一个诗人对于黑暗的认知、抗议和戏虐尽在其中了。
        (三)自然的行文构思
        苏轼如是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北岛如是也,侃侃而谈,文风行云流水,汪洋恣意,真知灼见俯拾皆是。[7]北岛散文几乎顺着他的感情思想的发展变化趋势,其中因事因时因物而自然流淌,信笔而书,娓娓而谈。将心之所感行之于文,质朴中尽显风华,平淡中蕴藏深味,实则是散文创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失败之书·女儿》文中所述尽是平淡的生活中的小事,“能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跟她聊天,帮她做功课,甚至让你生气,是一种幸福,我这个父亲是通过所有的离别才懂得这一点的。”⑥文章写的是父女之间的趣事,这极为平常的、琐碎的小事把父亲对女儿的怜惜体贴不舍表现的细腻、深刻、真实、动容。
        散文创作并无规定的章法,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诸多散文中,也不乏刻意追求文法、文采的美文,却略显得矫揉造作。

北岛散文的的行文在取材、遣词、造句、结构、文法等皆是自然天成的,随意性较强,也成为了北岛散文的显著艺术特色。
二、北岛散文的思想意蕴

   孔子曰:诗言志。这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清代的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8]写文章最为重要的是提炼好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相当于统帅作用,在思想统领下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天涯孤旅、去国怀乡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荒诞感,在其作品中贯透始终,其文气有种平静内敛的忧郁。无限虚无的漂泊生涯,使北岛脱离浮躁,领悟存在有限的意义。
        (一)漂泊者的纪念和缅怀
    北岛的漂泊,是漂泊者找寻漂泊者的故事。《时间的玫瑰》、《青灯》、《蓝房子》无一不是写了漂泊之中的所见所闻和另一群漂泊者的故事,艾伦·金斯堡、托马斯、盖瑞·施耐德、美国人迈克、帕斯、彭刚等国际友人或者华裔都跃然纸上。流浪的人之间有某种契合,互相寻找,也彼此牵挂。在日常生活中,北岛对于和自己一样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包含着无限的怜悯和共鸣之感。同时流浪者的迈克对北岛说:“孩子,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我一直在找你”⑦。电话这头的北岛泪如雨下。北岛遇到的这些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流浪,他们是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和精神上遭到围困的人。他们穿梭在全球各个城市,却不被收留和接受,他们寻找和相遇,冒着硝烟弹火彼此支援,情真意切,使得北岛散文中的人物各个鲜活,北岛的纪念让他们永生,至少在精神上永生。      
        (二)恒久相伴的故土记忆
    古语云:月是故乡明。月亮是故乡的更圆更明亮,看见月亮必然引发思乡情怀,这种心理定势源于对故乡的情结。北岛旅居他乡多年,他的故乡情结还因无法回避的困境而产生。面对物是人非的世界,面对充满精神危机的时代,他的乡愁,该从哪里拾起?他盼望能回家,回到童年时代的北京。在首次获得批准回国之后,在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的家乡,他的乡愁反而更深了。北岛曾说柏林成了他漂泊中的第一个家,如果加这个概念还有意义的话。家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概念,是一个心之向往却遥不可及的地方,柏林地理意义上,作为接纳和包容北岛的怀抱,成为他的一个容身之所。“我其实也是个街头艺人,区别在于他们卖的是技艺,我卖的是乡愁,而这个世界上乡愁是一文不值的。”⑧可是他最珍贵的乡愁却无人问津,且一文不值。想回家却没有回家的路,这是他在面对荒谬的人生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迷失,对苍白时代发起的拷问。虽远离了家乡,但故乡的记忆却是永远与之相伴。
        构建文字北京城。《城门开》一书,向读者娓娓诉说自己童年时在的故乡所见的人情风物。北岛一直活在回忆中,甚至是靠回忆来生存。这些故土记忆伴随着北岛流浪世界,离开故乡时间久了,对于故乡的记忆会慢慢模糊,甚至变得抽象,但北京独特的气味总是萦绕心头:冬储大白菜的霉烂味、煤球炉子的浓烟味、榆树开花时的清香味、夏天湖水的鱼腥味......儿童时代的北京记忆,北京的光与影、声音、家具、玩过的游戏和玩具、在过的胡同、学校(北京四中),以及父母都是故乡的组成部分,在北岛最无助的时候也曾给他最温暖慰藉和希望。
        中文是唯一的行李。文字情结是北岛关于故土记忆最实在的表现,在北岛的多年漂泊中,一直未曾间断和放弃过中文创作,在他的访谈中,自述中文是唯一的行李。北岛带着这件不弃不离的行李,满世界流浪,他在异国仍坚持用中文写作,在英语的海洋里,北岛就是一只小舟,挣扎着前行。“诗人与母语相依为命,是他在漂泊中通往心灵深处的故土的唯一途径。”[9]在国外的他,听见同胞一口京片子,立即唤起他这个北京人深深的愁思,也只有母语能随着他满世界漂流,他走到哪里,就把中文随身带着走。想要返乡,母语便是唯一的路,也是抒发乡愁最好的载体。
        (三)回归为真正的北岛
        漂泊成就了北岛,也让北岛自己找到了自己。
    正因为有偏离和迷失,因此才有了回归,也就是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审视。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迷失,北岛本人连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屈服,带着流浪群体在流浪历程积淀起来的坚强的品质和回归情结在困境中不断地深思求索,顽强地向着生命的最高意义迈进。流浪的过程也就是追寻的过程,北岛的流浪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们经过了充满困惑的窘迫生活,但他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不断地寻找,渴望回到生命本真的状态,最终回归现实,回归社会,完成了充满磨难的精神之旅,回归为真正的北岛。“是的,我们自以为与时俱进,其实在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⑨人的远行,是为了回归最初的故乡,人的反叛和出走,自以为离原点越来越远,实则相反,是为了寻找遗失的最初的自己。北岛曾将航空港喻为未来世界,未来世界是充满希望和寄托的,他的漂泊与回归,也全以航空港为媒介。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而我们这个时代人违背了古训,四处漂泊,成为时代所接纳不了的孤儿。北岛有深刻的自省意识,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其漂泊,时代变迁,社会变革,而他却一意孤行。在流浪中他必然失去了很多,但失去的往往又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财富。北岛的出走并非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出走,至少有一点,帮北岛确定身份:我漂故我在。作者形体上的流浪并非占主要地位,精神层面的流浪,在庞大的孤寂感占据的彷徨心灵和无所皈依并由此所导致的剧烈的精神痛苦,最后寻求出路和解脱才是北岛想要表达的重点。形体的流浪仅仅是随着价值失落而产生的精神漂泊的对象化,而流浪的过程便成为主体寻求其自身生命回归真实的艰难历程[10],其最终的安稳生活--回到香港任教,则标志了自我真实的回归,是主体自身存在性的还原及其对现实困境的内在超越。
        诗人北岛以一个不一样的身份震响了世界文坛,诗人北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我们接受散文家北岛的障碍。我们惯于把他的诗歌和散文混为一谈,或是热衷于诗歌而冷落散文。脱去诗人北岛的执着或是偏执,关注生活,对世界有更多的领悟和包容,充满温情和琐碎细微的情感。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北岛散文的初探,看北岛在觉醒中反抗,在反抗中迷失,在迷失中寻找,在寻找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最终寻找到漂泊的意义--回归。
        
        
        
注释:
①②⑤⑧⑨ 北岛.青灯.图书馆目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48,48,115,112,78.
③④北岛.城门开.图书馆目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序1,序1.
⑥北岛.蓝房子.图书馆目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32.

参考文献

[1]张曦娜.恒远的旅人--记新加坡女作家尤今[J].东南亚纵横,2001,(12).
[2]何林军.代兴莉.试论苏轼诗文的奇趣[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申霞艳.北岛:作为新文学的传统[J].当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6.
[4]梁禾.在《七十年代》里我们的丢失[J].《读书》,2009,(9)
[5]唐晓渡.北岛: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6]苏轼.四部丛书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答谢民师书.
[7]杜啸尘.从《写在人生边山》看钱钟书散文的风格与魅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  75.  
[8]王夫之.聊斋诗话.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陈慧.李霞.漂泊:寻回生命的方向[J].当代文坛,2010,92.
[10]刘雪静.连晓青.郭皓.论张抗抗小说《生活在别处》的青春流浪精神[J].时代文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