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专题”组织单元教学成为了新趋向。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把握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这三大难题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的新热点。对此,笔者尝试从整体建构角度出发,建立语文阅读“三体战术”:主题空间模式、思维空间模式、活动空间模式。通过整合文本,立足探究,激发思维,实现知识技能迁移,拓宽知识广度,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三体战术;整合文本;立足探究;拓宽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针对精读和略读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秉持“先扶后放、扶放有度”的原则,根据人教版教材中精读、略读、选读的课文编排特点,构建主题空间模式、思维空间模式、活动空间模式(简称“三体战术”)。现以“三体战术”为例,谈谈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探究的思考,笔耕于此,供同行们商榷。
一、整合文本,重组主题空间
人教版语文教材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精读”上,花大把的时间细嚼慢咽,“精讲释疑”;把“略读”定位于“简教”上,“蜻蜓点水”而过;对于“选读”课文的态度是“放任自流”。这样的做法容易使单元教学内容割裂,很大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自主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鉴此,教师有必要 “研究教材”,解读教材,整合文本,重组主题。
(一)聚焦课程标准,把握文本纵横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得心应手,在教学实施中游刃有余。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妨细读课程标准,先读总目标,再读学段目标,做到纵向比和横向比。
例如开学初,笔者通过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和一、二、三学段目标与内容,得知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阅读作为搜集并处理信息的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笔者明确学段教学任务,将学段目标的横向安排为: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这五个领域,并定位是显性线索,是指向教学设计的步骤安排;纵向安排:这五个领域分别指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位为隐性线索,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性质。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更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合本学段学情特点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更扎实有效地教学。
(二)聚焦教学计划,彰显人文情怀
教师要了解整册教材的内容,统筹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单元导语部分了解每组课文、每篇文章、每次习作的安排系列和如此安排的原因,这样才能把握住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挖掘文章的人文情怀。
如笔者通过对教材的解析,明晰文本在本册教学中安排的理由,通过整合归纳,抓住文本特有的能引发思维的教学点与同行交流讨论,寻找异同点,也包括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容易遗忘漏讲的地方、教师把握不好的地方。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容易引起误会的是将德国人养花的这种情怀理解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品格。其实结合单元整合的方式,,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其实就是德国人特有的民族风情。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格外注意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因此,笔者研读完整册教材后,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使教材不仅拥有工具性,更彰显人文性。
(三)聚焦单元导读,提炼文本精髓
教师不妨以单元导读为切口,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确定整组内容的主旨,围绕主题,整合教材内容,提炼文本的精髓。同时,要围绕学情,调高或调低教学起点,抓住重难点展开教学。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专题,通过细读整组教材和单元导读提示,笔者确定了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场景描写。而这四篇文章中,场景描写特别突出的文章就是《开国大典》,按照“入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大场景进行描写,其中“典礼”部分通过“宣布开始、奏响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五个小场景来进行。所以,笔者在本单元教学中将《开国大典》作为本单元执教的重点课文,其中的一些学法都对《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指导意义。《七律·长征》是诗歌体裁,需要诵读和积累的,即使是作为精读课文,笔者也将把它整合到“日积月累”当中去,节省了大把的时间。
提炼文本的精髓,可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让精略读课文的分界更加明晰,以此来节省课时数,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立足探究,激发思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尝试对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心向,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处理信息、理解品读、语言运用等能力,创设情境、立足探究、实践体验等途径为学生的自学打下良好基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调兵遣将,各显神通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更好地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为此调兵遣将,使学生学情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合作探究学习最优化。
笔者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学情进行考评测量,进行分组。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对于擅长朗读、擅长表达的学生,笔者将其作为组内的汇报员;书写速度快且字迹工整的为记录员;善于信息整理,合理分配并安排好工作的担任组长。同时,也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让他们有共同进步的意识。实行一段时间后,根据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优化小组学习合作方式,达到全班共同进步。
在执教《鲸》这篇课文时,通过汇报员的朗读让组员感知“鲸”的形象,也通过小组一边阅读一边合作填写表格让孩子们感知“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内容,(如图)最后由组长总汇组内各成员的学习情况。
孩子们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奇妙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平等参与,适时纠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生成内容,参与其中,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保障学生平等参与。例如,在《乌塔》的执教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小组在探究“14岁的乌塔独自游欧洲的不可思议”的讨论中出现参与性不强、优生唱主场的问题。笔者先进行纠偏,引导组内成员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其次,指导合作技巧,鼓励所有的学生大胆表达,同时也要求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最后,关注消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表达完整,从而自主自愿加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在本次执教过程中,笔者将指导“导”在了学生的易错点、疑惑点,“导”在了文本的重点和语用之处。
通过这样的操控,学生能更好的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三)赏罚分明,挖掘潜能
恰当的赏罚制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能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完善自己。笔者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机制(如下表)
通过三个层次的评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加地扎实,使得上课更加有效。
三、利用资源,拓宽活动空间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内引外连,得法应用
课内的阅读量是不大的,需要向课外延伸。在文本教学后,教师不妨适当设置阅读链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在语言形式、写作手法、人文情感上的异同,从而拓宽阅读面和增加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适当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阅读自主性,引导阅读方法,保证阅读质量。
就如笔者在执教《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通过四次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并迁移应用,开阔阅读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一读——在初读中整体感知和把握(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二读——再读中激发阅读的向心力(默读课文,想一想生意盎然的园子到底是怎么体现它是生机的?)三读——深入研读中探究(再次浏览课文,圈一圈划一划,作者在这个园子里都做了哪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哪一件?)四读——延伸性阅读(出示《落花生》,思考从这两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四读后,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亲自体验与祖辈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的感受,尝试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去写写自己的故事。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通过主题文章的品读比较异同,提高了课内外阅读的水平。
(二)展示收获,凸显主题
教师可安排一节收获展示课,以组为单位,分板块展示,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主题。要求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文章并朗诵精彩的片段,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并讲述感人故事,表演或表现单元主题的歌曲和小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纪昌学射》这篇课文时,通过排序梳理线索把握文本大意,通过聚焦关键词句了解纪昌学习射箭的过程和成效,再进行小组练习展示复述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明确小组分工并展评交流,最后让学生去寻找更多诸如此类的故事,让学生自主分享其他一些小故事。有些小组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有些通过情景剧方式表演,有伴着音乐讲述,有通过PPT方式将课内外阅读对比着读的……
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展示的效果,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样的收获展示课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综合应用,融合活动
依据学生感知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户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契合学习目标的主题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紧密联系,增加语文的实践机会,丰厚语文核心素养。
在执教完《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后,学生对《昆虫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写写喜爱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开展了一次“昆虫选美大赛”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小组交流昆虫的特征和习性;动手制作昆虫名片或者选美推荐表(如右图);组内进行选美大赛;根据各小组评选进行班级选定,评选出“最佳昆虫代言人”。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学生不但亲近了名著,开阔了视野,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激发了出来,在实践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走寻常路,重组主题空间;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支架,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创建体验的新平台,拓宽活动的空间。定能为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提高思维灵敏度,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供新的探索方向。让我们且行且思,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反思,让语文的春风沐浴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 裴吉圭. 基于文本,推陈出新——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教学策略的思考[J]. 语文学刊. 2011(06)
[2] 黄利群. 例谈“阅读链接”材料的有效利用[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04)
[3] 龚帮梅. 且枝且蔓“回揉”摆渡——小学语文向课文、主题或整组进行“回揉性”语言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 新课程(上).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