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新解》,读名士风骨 ——整本书阅读自读课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朱妮娅
[导读] 学生通过阅读《论语新解》的节选篇章,初步感受到国学大师是如何解读这部儒家经典的,从而建立了解国学的研读方向。
        一、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经典、追慕先贤的意识
        学生通过阅读《论语新解》的节选篇章,初步感受到国学大师是如何解读这部儒家经典的,从而建立了解国学的研读方向。
        设定这个目标,是因有感于当下学生在古典文学研读方面的话语意识不强,读《论语》仅仅满足于通过百度百科的翻译实现所谓的“理解”,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却不去细究这部经典影响国人千年的真正原因,不在后世解读《论语》方面作哪怕一点点的追问,这是没有做学问精神的表现,其流弊深远,不可不为传道受业解惑者警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复杂文本的技巧和能力
        学生通过整理自己阅读时的困惑(问题理应不止一个,不止一类),对自己阅读能力在哪方面欠缺有初步的认识,并努力在第二阶段(质疑阶段)中试着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二、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规划健康积极的人生。
2.教学难点:阅读任务完成过程中信息的搜索、比对和整合

三、课型:自读课。
1.学生自读、质疑、协作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纠偏、助力解答。

四、课时:展示讨论课1课时,前期阅读及筹备一个月左右。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总结本次阅读活动中大家的表现,表扬完成阅读任务认真且积极的同学;强调本次阅读活动的目的,即培养同学们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解决阅读困惑的能力以及协作攻坚的能力。所有的问题不见得非得都要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质疑、检索、比对、推断的过程对于每个人的阅读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2.展示与讨论:
(1)我们该如何提问能够让回答者快速准确地作答?
反例:
P2:“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吗?这“君子”也太狭义了吧?
P2:“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的道行,我不生气,便为君子?
        第一个问题问出来,回答者都不知道你是在发泄情绪,还是真心求教。阅读时避免盲目判断,提问时更要保持冷静,把话说完整,意思说清楚,这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第二个问题,你质疑的点在哪儿?是你不知道自己翻译得是否正确,还是你对孔子的观点不认同,还是你对钱穆的解读不认同?建议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不管你对谁不认同,都要讲出自己的道理,否则单凭一句“我觉得不是这样”,无法构成有效的交流对话。
正例:
P8:第十一则“其实孔子此章,即求之今日之中国家庭,能遵此道者,尚固有之。既非不近人情,亦非有乖大义。孝子之心,自然有此。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学者其细阐之。”何意?
P8:“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究竟如何理解?何谓“孝子之心,自然有之”?
P8:“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样的孝难道真正有意义吗?因为父亲去世,其子不遽亲政,三年不言政事,这岂不是对自身事业的耽误与轻视?那么这可是“愚孝”。
        我们来看这一组问题,第一个问题问得很实诚,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翻译?怎么理解?问得简单踏实;第二个问题不仅简洁清楚,而且有一定程度的细分,“究竟如何理解”这六个字,说明同学要问的不是文字翻译,而是内容所指;第三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个人观点呈现,同学不认可这样的孝道,于是针对对方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批驳,那么他把这段话作为问题呈现出来,则是需要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我们就可以从这段批驳开始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研读交流的起点。
        希望以上的分析,有助于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交流中提升效率。
        
(2)文字疏通类问题的解读方式:词条解释法与语料推断法
示例:
P15:王汎森认为“钱穆的几种杰出著作能够‘预流’,在‘预流’之余又能以坚实的学术证据提出更上一层的见解。”“预流”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在网上搜“预流”这个词时,得到以下回答:

        进入百度百科,会发现“预流”是佛教术语,其解释大多是我们这些非佛教徒没法看懂的,这样看来,词条解释法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点开第一条链接看看有没有可用的语料:

        通过这段文字以及关键句“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可以推断出,这个“预流”应当指进入到世界学术潮流中。回到邹金灿的原文中,王汎森所说的意思应该是钱穆的理论基础是可以并入到当前世界学术潮流中的,是符合主流理论体系的,但又不限于此,而是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或许会有一些更专业的查询网站或者典籍中有关于“预流”的解读,但是我们要考虑阅读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尽量以最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词条解释法+语料推断法。
        
(3)人物背景及其他问题:相关文献参照法
示例1:
陈寅恪其人?
傅斯年是谁?
金耀基和钱穆的关系?社会地位?
杨树达是什么人?
顾颉刚的身份、地位,以及和钱穆的关系?
陈寅恪、张其昀是何人?有何文学奉献?与钱穆的关系?
钱穆与各位大家(康有为、胡适等)有何关系?
        大家回发现这一组问题其实没必要提出来,全部可以用词条解释法解决,透过百度百科或者其他检索网站,我们都可以了解到这些名家的生卒年月、籍贯职业、学界贡献、师承关系等,所以我希望以后这些问题不要出现在协同答疑环节,这是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
示例2:
        钱穆先生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当中,中国社会需要一次彻底的文化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强调传统文化的优秀是否会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力量、封建思想卷土重来?
        钱穆所处时间处于战乱,这时有许多大师出现,而文中所说许多大师中学肄业,但最终成为大家,我想问其社会背景下因何造成这样的现象?
        钱穆为什么在子女们拒绝到香港生活的情况下还是决意不回大陆?(四人提问)
        这两个问题就显出了提问者的思考。第一个问题,其实代表了钱穆在学术界活跃时期面临的最大压力,西学东渐带来的变革与自新我们必须承认,但同时也引发了困惑和纠结,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解决革新过程中的文化自卑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犯了全盘自我否定的错误,就意味着文化命脉的断裂,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就算军事、经济实力再强大,也只不过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不能被世界上其他民族视为一个活的民族、一个完整的国家。钱穆的偏执让他给了对手以口实,我们今天看他的心之所向,也会有一些怀疑,但如果放在他所处的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知识界的惶惶不安,坚守中华文化命脉的人们中,也会有很多人和他一样发出这种呐喊。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大家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那么民国大师学历都很低,却颇有建树?陈寅恪中学毕业,鲁迅是中专,沈从文小学毕业,连我们今天阅读课中的核心人物钱穆也是,他连中学都没毕业。就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名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并且乐在其中。其次,那是个学术活跃、教育理念开放的年代,有本事就上,不完全看文凭或者著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战乱年代,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在轰炸焚烧,任何时期战争都是局部发生或延续发生的,所以只要一心向学,总还是能找到一个安放书桌的地方。
        第三个问题问得同学比较多,大家还是蛮好奇钱穆不回大陆的原因,我读过一些相关的文章,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我希望可以透过这些文章中的信息,给大家一个回答。



        我出示这些文章的标题并且会在之后将它们发送到班级群供大家阅读的原因在于,我希望答案是你们自己找到的,我们这次的阅读活动重在阅读研究,而不在于答案,这是读书,不是讲卷子,所以请大家抛开“正确答案是哪个?”这种思路,非A即B的思维模式,在阅读国学、研究名家等这类学习活动中是不太合适的。

(4)如何展开有效的对话?(以“答樊起航”为例)
示例1:
【九】曾子曰……中提到对葬礼的想法,而现代社会中对于人死后的处理却是不断出新,甚至有器官捐献等在古人看来绝不可接受的事情(虽说中有生产力技术的发展问题)而这种改变又是从何开始?(答: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如何在文化历史中寻找这个脉络?(答:你可以咨询一下学医的朋友)况且我们说逝者已矣,往事不可追忆,对死亡已久的人的不断追思,又该从什么角度追思,毕竟以我之拙见,单纯的情感追思意义不大,而经验总结本就有限,逝者身上发生的事也总会随时间流逝,遗忘无可避免,不断追思究竟是何含义?达到如何的程度为好呢?
答:关于追思,你的思考中透露出非常可怕的功利主义倾向,即一切以“有用没用”作为标准,逝去的人,亲人也罢,陌生人也罢,因激发了你的情愫而为你所铭记,这本就是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表征之一,谈不上应该从哪个角度追思。单纯的情感追思当然有意义,这对于死者当然毫不相干,但在生者,情感的缓慢释放,最终归于平静乃至遗忘,是你能够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证明。
        我们从这组问题中归纳一下结论:首先是渐变的历史没有办法用某个时间节点去划定“何时开始”,这是基本的历史观的问题;其次,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属于考古学或者解剖学的知识范畴,除非你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否则不要奢求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可以秒回你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三个问题牵扯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庸”,即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本是可以论一论的,但提问中“单纯的情感追思意义不大”却暴露出一个价值观问题,即一切以产生效益为重,我觉得这需要予以纠正,毕竟我们不是经济社会的机器。
        (此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展开讨论)
示例2:
【十五】子贡提到的诗经:“如切如磋”这其中思维对我来说有些跳跃性,如何体会这段文字?还原子贡的心路历程?                ——新解篇
答:子贡认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不错了,但孔子告诉他还有更高的境界,于是子贡想到了玉石打磨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终至美善,明白了这个比喻说的其实就是做人的道德修炼,孔子听了很高兴,认为子贡懂得举一反三,可以同他一起研读《诗经》了。《诗经》作为先秦时期各国外交宴会和国内大典场合中必用的外交辞令手册,其中有许多隐喻和暗示是需要结合字面意思和相关背景去领会的,学问不深厚的人无法在这样的场合同别人开口说话(他也听不懂别人都在说啥),因此能够读《诗经》并且与老师探讨,说明水平已经很高了,这是孔子对子贡的赞许。
        这是我对樊起航同学提问的回答,请大家看一遍,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讨论或提问。

活动1:
出示樊起航同学的提问:
        “我们用眼睛照亮这社会”中文初有引用朱子语类中的话,这段话(如下)如何理解?
        “凡事回互,拣一般偎风躲箭处立地,却笑人慷慨奋发,以为必陷矫激之祸,此风更不可长。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盖狂士虽不得中,犹以奋发,可与有为。若一向委靡,济甚事!……大凡只看道理合做与不合耳,如合做,岂可避矫激之名而不为?”
请学生重读文章,试着回答樊起航的问题。
学生回答(交流)之后,出示教师当时给樊起航的回答:
答:“一旦遇到事有转折突变,就挑一个避风躲箭的安全地带藏起来自保,却嘲笑哪些慷慨激昂,于时代洪流中勃发的人物,认为他们一定会陷入违逆常情而导致的祸患中。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孔子在陈地时,思念鲁国的狂士(却不说思念中庸君子),这是因为狂士虽然达不到中庸这样的最高标准,仍可以凭借他奋发的狂劲儿,让人可以与他一起做一番事业。如果一直萎靡不振,还能救助谁?还能救助什么世道?这世上的事,大多数我们只根据它是不是符合道理而决定该不该做,如果该做,难道可以因为躲避所谓的“矫激”而不去做吗?”钱穆是“峻厉”的,也是“慷慨奋发”的,否则不会在那样一个“向西行”的时代,不惧围剿地站出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或许他自知自己并不完美,并非“中庸”的君子,但能当一个狂士,替本民族文化做一点事情,也无愧于心了。
活动2:
出示樊起航同学的提问:
        “一个倔强的灵魂”一章中提到天人合一观,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如何体会一位如此有深度的老人所感悟的天人合一观,又如何在为人处世中有所应用?
请学生重读文章,试着回答樊起航的问题。
学生回答(交流)之后,出示教师当时给樊起航的回答:
答:《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暗示答案了,我们的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道要合于天道,掌握规律加以运用,但不是改变规律,逆天而行。我们古代的建筑、绘画、诗词,无一不在证明人隶属于自然,倾心于自然的理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正是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确定的一种生存理念。如果说到年轻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则涉及面太广,我只能简单提一下。如蚕破茧,如芽出土,生命的运转,内力最为重要,阳光雨露都是外物,可用,不可待。你们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练习许多待人接物的技巧,都很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令你有成就感的不应是“我会说这个/我会做这个”,而是“这个”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成长,我学会了用这种方式和别人沟通,这把我内心的热情合理地表达了出来,而不是“它”压抑了我的本心但可以让我获得暂时的利益。许多职场成功学对年轻人最大的毁坏就是压抑本心、破坏自然之道。
3.总结:
导入樊起航同学的感言:
        这段时间所读最长文章即此导学案,觉其深度之深确值品读十几年之久,凤鸣应是一篇论文?对此上所提问深觉惶恐,本人文学素养较低,唯恐惹人耻笑“为何提此题如此之问题”……其间诸多疑惑或许可用人性一词可解决,而人性一词又应穷尽一生去体会,我其实有太多不懂之处,但又诚惶诚恐,字体也过于潦草,辛苦朱老师!
总结:
        读《论语》,是要懂千年前古人的为人处世做学问的大智慧(而非小伎俩);读《论语新解》,是要懂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将至危亡,而西学之风铺天盖地的时候,孤独的老夫子钱穆是如何苦心孤诣,求得本国文化命脉延续的一番真心,他讲的是孔子,也是今人,论的是做学问,也是渡人生之大劫;读《凤鸣高冈》,是要懂如钱穆这样不完美的人,乃至于被最高领袖点名批评的人,在政治上黯淡的一面背后,是怎样的学术光辉。

4. 布置课后作业:
(1)读书报告:“我读《论语新解》之所得”。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论语新解》中最能触发我思考的一段文字是: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对此我的思考是:
        我认为当代人阅读《论语新解》的必要性在于:
        如果有时间,我会选择与之相关的经典著述进行延伸阅读,如:
(2)阅读设计:“我的阅读日历”
        回顾自己此次阅读任务的完成经历,确定下一个文化经典阅读任务,为自己重新设计一个以两周为时间单元的阅读日历,日历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我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我预设会出现的问题;
        我将要采用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方式;
        每天要完成的阅读进度(标注页码);
        每天阅读中出现的困惑(如能解决,注明解决过程)
        每天阅读中产生的心得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