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从法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解读世界。引导学生将法律和法治变成一种信仰,能自觉地相信法律、运用法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关于如何实现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渗透有两个策略:一是走出误区,转变思维二是搭建体系,融会贯通。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重新思考法律,去引导学生看懂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真和假,还有对与错、好与坏。而衡量错与对,是与非的标准不仅仅只有道德这一个标准,还有一个“法治”的标准。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策略;误区;体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直在努力引导学生能尽可能的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待这个世界,能够更科学、更理性的解读这个世界。比如,学了经济学,学生就可以看懂疫情期间“口罩”为什么会涨价,总理为什么会支持“地摊经济”。学了政治学,学生就可以看懂中国为什么能够在抗击疫情的考试中交出满意的答卷,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能让我们更幸福;学了文化生活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看懂为什么“火神山”“中国速度”的背后其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与传递;学了哲学,学生就可以看懂为什么在世界这张普遍联系的大网中“中国病毒”这种说法的荒谬与可笑性,就可以看懂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反思与引导。而除此之外,高中思想政治课还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继续引导学生看待世界,这就是“法治”的角度。引导青少年理解法治的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新人,是思政教师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关于法治教育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走出误区,转变思维
在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强调要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误区:不少教师将法律意识等同于法律知识。过分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培养。
我们并不是轻视法律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因为任何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思维则是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在思维方式上的升华和发展,是主动地将法治内化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一种能力。而人的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在个人头脑中自发形成,而是后天学习与培养的结果。思维习惯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所以从幼儿阶段、小学、初中各个阶段一直都有不间断的法治教育,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目标,而高中的法治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时教师首先要了解高中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识水平,应采有适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引导高中生在法治思维方式上再上一个台阶,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爱法的行动,引导学生由被动的遵守转向发自内心自觉地遵守法律。如果人们不以守法为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那么法律知识越多,钻法律空子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人的法律知识和才能的应用方向,取决于一个人的法律意识。单纯注重法律知识的教学不能完全解决法律意识的增强问题,我们必须防止在教学中重讲授法律知识,轻培养法律意识的行为倾向。
二搭建体系,融会贯通
以往我们总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我认为更好的表达应该是“教师要给学生一间房子,自己要有一幢楼”。教师能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量,就像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知识是有体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构架的一样,碎片化的知识,顶多是一块块的砖头而己,要让它们成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构架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水泥、钢筯。。。。所以教师应该帮学生建立体系化的知识,而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体系化的知识,这种休系越大越好,不仅仅是一栋房子,一幢大楼,甚至可以是高楼大厦,或是一座城市!而在高中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就像盖房子。盖房子之前需要先规划架构。如果架构没有理清楚就盲目开工,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说知识内容是建筑材料,那么知识体系就是建筑架构。所以,先搞清楚要建一栋怎样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极强的知识架构能力,充分找到必修四本教材与法治知识的联系点,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找准渗透的切入点、把握渗透的时间和正确渗透的方法,既要防止思政课变成法治课,还要达到法治的目标和功效,总而言之要让思政和法制切合的浑然天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做到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融会贯通。
三、结束语
法律背后皆人文,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级探索在高中思政课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结合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重新思考法律,去引导学生看懂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真和假,还有对与错、好与坏。而衡量错与对,是与非的标准不仅仅只有道德这一个标准,还有一个“法治”的标准,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将法律和法治变成一种信仰,能自觉地相信法律、运用法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从而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11
[2]杨爱华;关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2年04期
[3]施明华;通过多种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J];职教通讯;2002年02期
[4]武磊;;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1年35期
[5]张金娟;;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3期
[6]杨贤娟;李星星;;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J];传承;2009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