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具操作实效性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温筱阳
[导读] 小学数学 学具操作 目的 要求 合作 创新 实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具操作 目的  要求  合作  创新  实效
        数学的知识、概念、性质、定律等,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我们一直探究的问题。课标有指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亲自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学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记忆会更加深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具操作的实效呢?下面就“提高学具操作的实效性”对创高效课堂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是学具操作实效性的前提。
        学具操作往往耗时多,准备工作繁琐。学具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课前思考与准备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了不让活动走于形式,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备课时,选择操作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只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不走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 5+7=?,对于没有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而言,摆小棒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模的过程,两个5凑10,10和2组成12,或是3和7凑成10,10和2合起来是12,其核心思想是满十进一。可是对于已经熟练这类计算,且理解算法的学生来说,摆小棒的过程是解释模型的过程,把自身内部的思维过程,用外在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内在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化,实现交流与智慧的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或适合进行学具操作。特别是一些规定的定理概念,就没有必要(或可能)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了。
        二、合理有效的活动要求,是学具操作实效性的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中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前,先以明确的语言提出活动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引导明确操作活动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然后在动手操作时,先怎样操作,再怎样操作,然后怎样操作。最后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如:在教学《整理书包》时,教师先准备一个装的杂乱无章的书包让学生观察,师问:“这么乱,应该怎么办?”让学生产生整理的强烈欲望。但是实际操作时,有部分学生对此次活动会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为此,在学生活动前,教师首先提出几点活动要求,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接着引导学生有序地先把书包里所有书本拿出来,摆在桌子上;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类动手摆好,速度较快的已有一种摆法的同学可以尝试其他的摆法,然后在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分类基础上,加之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课堂就汇报出了可以按学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理解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学具操作实效性的保障。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是为学具操作的实效性提供保障。那么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在学具操作中发挥它的作用呢?首先要精心组织建立小组。合作小组一般以四至六人为宜,教师要精心搭配,考虑到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征诸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各小组成员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即在同一组内之间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学生合作时要注意背对教师的一面不坐人,使学生的脸都全部面对教师。其次实行成员分工。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每位学生应在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并有相应的职责:如组长主要是负责合作时协调分工与综合小组意见;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明确的分工下进行操作:从装有不同颜色球的口袋里摸球,统计各种颜色的球分别摸到几次,活动时学生们有的摸球,有的报球,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求同存异是学具操作的延伸,为实效性探究再添羽翼。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足够的思维空间,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教师再加以引导质疑,让学生的认知与实际操作时思维火花碰撞,在求同存异中真正体现了学具操作的价值。如认识正方形,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活动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恰当地开展操作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实践中,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在操作中创新,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需求,给予他们探索空间,让孩子先利用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小组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后汇总,全班交流。这些想法都是很宝贵的资源。引导孩子主动的去辨析,思考,比较,发现。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合作、交流、分析、比较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是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保障。 可见,我们教师在使用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时,也别忘了适时请学具来帮忙。一句话:合理使用学具,创高效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