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设计语文的预习课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石素娟
[导读] 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注重学生小组互动与讨论,看重学生掌控课堂
        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注重学生小组互动与讨论,看重学生掌控课堂,尊重学生“着我色彩”的个性解读,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观赏度”,课堂上学生的“热闹”表现容易给老师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必定能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假象,认为“自我”的理解就是规范与准确的。这样,纵使我们看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过程与方法似乎也有些“语文味”,但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入文本、深入探究文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课堂学习,注定不会高效。针对这种表现,笔者认为,高效设计语文的预习课至为重要。
设置语文预习课的必要
        语文课堂的高效,不是简单地驾驭好课堂45分钟就能实现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预习新知识、理解、接受、质疑、解决新问题等任务放在一起解决,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繁忙又匆忙的课堂。我们反复强调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不妨把语文课堂比作“教炒菜”,倘若事先不教学生认识各种配料,不告知学生需要炒什么菜,学生的表现就会尽显“盲目”,这时候如果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做,炒出的是一道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菜,学生们尽管享受了过程的快乐,但结果并不能“充饥”,纵然学生们愿意自食其“味”,也未必能消化。教师即使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也很难掌握一堂课里的各种“火候”。而对语文课堂来讲,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影响的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认知。

        预习实际上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没有预习的课堂,就像比赛不知道规则或不在同一起跑线。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特点必须基于具体的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就语文论语文教与学,总会落入抽象与虚谈的窠臼。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有其各自的文体特点,要学诗歌,学生预习就要注重诵读品赏;要学小说,学生预习就要把握小说线索、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预习是提前对文体特点、文本情景的适应,预习课能安排好,学生就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课,捕捉重难点,积极参加问题讨论,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缺少预习,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很多“搞笑”“恶搞”“歪曲”文本的情形,从而让一堂课“低效”甚至“无效”。
设计语文预习课的艺术
        现实教学中,不少老师抱怨语文课时少,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让学生课下挤时间预习语文知识好像是种奢望,更别说设置单独的预习课了。只能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赶新课,甚至在课上将预习、学习、复习强化一体化,这种囫囵吞枣的教法是对文本的不负责任,同时也大大降低课堂效率。与其让学生一堂课吃十个苹果后说“撑死了”,不如让学生吃一口苹果说句“真甜”。“撑”是一种精神与形体的双层负累,“甜”才是眼到、口到、心到后的感受。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预习课就需要进行艺术化的设计。
1、合理设置时间?设置预习课首先考虑的就是时间问题。

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语文课时是“3+2”模式,即一周5个课时,其中“3”是讲授课时,“2”是连排写作课时。可以说,在周一到周五的课上是很难留出预习时间,课上的预习时间又非常有限。遵照学生学习规律及记忆规律,每个周末专门设计一个时段作为语文预习课时间,而不是全部用作业来填充,这是基本的时间保证。可以根据学校情况或某一阶段的文本特点灵活掌握,时间安排要尽可能合理,并能基本固定。
2、明确预习内容
        固定预习课并不是难事,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习课上做什么?教师信口一提预习哪一课或干脆自主安排预习,就容易让学生陷入茫然,毫无目的地匆匆浏览一遍了事,或干脆做其它作业。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预习效果就不明显,这样的预习课就徒有其表,第二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有陌生感,回答、应对不及时,讨论无法深入,从而使得课堂耗时又低效。所以,要让学生大体知道要讲的篇目及对文本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一个单元或某一篇章的文本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与商讨,明确课时、课堂环节及教学设计,将基本要求告知学生,使学生预习时能做到有计划、有目标,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3、指导预习方法
明确了内容还需要对学生的预习课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根据不同文本特点的需要,是综合运用圈点勾划批等方法,还是注重涵咏品味,或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方法只是教师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不宜强求,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只要教师所提供的是真正有效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尝到这种预习方法的“甜头”,大大提高预习质量。错误或草率的方法对学生可能是一种误导,失信于学生比浪费时间的后果更严重。所以有效预习方法的介绍是教师科学的态度与严谨治学精神的体现。
4、提供必要的预习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与其不断向学生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倒不如为他们提供先进的“磨刀石”和必要的辅助资料,像作家介绍、创作背景之类的内容,没有必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进行书写记忆。还有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拓展内容也可以涉及,方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但要坚持提供辅助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预习课的效率,不能大量设置习题加重学生的预习负担,进而影响预习效果。
5、验证预习效果
        “成就感”与“幸福感”是学生在预习课上最想获得的感受,要想更直观的看到预习效果,可以在预习学案中设置几个题目,不宜太多太难,并设置问题质疑记录。同时,课上的预习展示环节也是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的有效方式。预习效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展现,鼓励学生遵照学习规律进行科学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是设置语文预习课真正目的。
        艺术化地设计语文预习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方式,这是对语文学科的尊重,也是对文本的尊重,更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其实,我们早就清楚“未雨绸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成语的含义,凡事提前做好准备,总会有重要意义。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多的启发,教师要想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必须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精心设计好预习课,学生高效安排预习课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能得到更完美的展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