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虽然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但也有其特殊的德育结构。以史育德,既能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结合,又能实现全面发展中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当然,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想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促进两者结合,历史学科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历史学科、历史教师、德育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条件诸多,但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学科老师。
一、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老师。
1、要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 ;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 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2、要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历史教师必须是的专业素养高深的老师。
1、要有识。即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
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匙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的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我认为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高考大棒重压下的历史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历史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中学历史内容简单,不要说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一般大学生甚至中专生也足以对付。比较倾心的倒是教学方法、技巧手段的研究,形式上的功夫多于内容上的功夫。正因为如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三、结语
德育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是一件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事。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作为课堂设计者和指挥者的历史教师是关键,作为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成人”的塑造,努力把“成人”溶于教学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使未来的建设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品行,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相丽.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0期
【2】全仁经.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12期.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