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中的“度”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李新和
[导读]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固然,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以积极的暗示,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闪光点变为燎燃之势,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固然,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以积极的暗示,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闪光点变为燎燃之势,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
也有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认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一味地夸,不用苦口之药,而忌医,那也是要不得的。
        如何对待以上两种说法,现结合本人从事德育工作三十几年来的经验来谈一谈如何“用药”。也就是德育工作中度的问题,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把握好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事情的真象,千万不能草率,更不能在没有搞清原委的情况下,就凭主观臆断地胡乱批评教育学生,其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受委屈,教师自己也下不了台,尤其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批评错了也无所谓。要知道,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作风,如不改正,是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有损自己的形象,害人害己的。
        二.要注意场合
        面子,是绝大多数学生看重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面子更要紧,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最忌恨老师不注意场合地肆意批评,所以一般的批评,特别要注意场合,能不拿到班会上的,决不拿到班会上,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单独对其批评,大都能接受,如果事无巨细,都当众事无顾忌,大加指责,学生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学生,往往都比较犟,同事,这类学生极少屡教不改,倘若是由于我们工作不慎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甚至是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一旦产生对抗心理,后果将不堪设想了,因此教育学生时,我们一定要力求把握好场合这个度。
        三.要掌握分寸
        批评教育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在会上或班上批评教育学生的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大多数,所以,当众批评某个学生,要使这个学生心服口服,还要使全体学生都认识到老师的这个批评是应该的,及时的,不可或缺的,但是,批评教育的措辞,语气都要恰如其分,轻描淡写,起不了作用,而无济于事,过于激烈,学生又不能接受,有时甚至会引起被批评者的强烈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而事与愿违,这些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批评的语气和措辞都要把握好度,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让学生易于接受,只有这样,批评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四.切莫滥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这样一些老师,有这样一种习惯,喜欢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阎王相”,以为学生就会怕你,服你,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其实,这是很不对的,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学生无微无至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可敬可爱,可亲可近,只有这样,师生感情才能沟通,师生关系才能融洽,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这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该追求的育人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况且,靠训斥学生来提高自己的所谓威性,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之中生根发芽,其结果势必会适得其反。
        五.要做好善后工作
        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通过老师的批评,教育能迅速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然而,也有少数学生,表面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可内心不理解,不接受,甚而至于把老师的善意当作恶意,怀恨在心,这样的事,尤其是在高年级中存在,如果我们在批评学生之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学生是不是真正认识了接受了刚才的批评?想到这些,我们不妨再花点时间和精力继续和学生谈谈,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事后,多给一些温暖,多给一些爱,我想,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并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化消极因素而为积极因素的。
        六.激发学生的内心愿望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改过的愿望”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处理学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摆出一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架式,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者一定得静下来,让他们充分地说,大胆的说,在学生说完之后再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听他们的话,在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然后教师再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说,你觉得这件事中,你有没有做得哪怕是一丁点不对的地方呢?这时学生大都能愿意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这个不足之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就说明他有改的愿望了,如果学生有了这个愿望,教师再因势而利导之,我想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德育工作,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积极的探索,才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而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教育的“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