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体能训练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李琰
[导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取得的实际效果极其有限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取得的实际效果极其有限。本文围绕体育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展开分析,认为注重体能储备与体能恢复相结合、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身体安全、引入趣味性体育体能教学手段等创新方式,能够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有助于实现“体育强国梦”。
        关键词:体能储备;体能恢复;趣味性;体育强国梦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收获更多的成绩、教育科研领域申请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国民身体素质却呈现断崖式下跌。尽管中考、高考甚至是小升初考试将体育体能测试纳入其中,但远没有达到全民“身康体健”的程度。基于此,探索新型体育体能训练方式很有必要。
一、体育体能训练的目的分析
        当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平均身体素质已经远不如前。曾几何时,受历史因素影响,被国人称之为“小日本”的日本人,其身高、集体力量等不如中国人民;但时至今日,日本青年一代的平均身高、运动能力已经接近甚至反超中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青年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开展体育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践行“劳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转换思维,还能避免久坐之下造成的身体机能退化。此外,通过体育体能锻炼,增加出汗量,疏通经络、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各级学校开展体育体能锻炼,既符合国家宏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能使学生以一种健康的状态,顺利完成学业。由此可见,开展体育体能训练、不断提升质量是必要的。
二、体育体能训练创新方式分析
(一)注重体能储备与体能恢复的结合
        除了专业运动员之外,面向其他群体开展的体育体能训练均属于业余范畴。但核心原理是相通的,即必须注重体能储备与体能恢复相结合的科学训练方式。首先,体能储备是机体活络、逐渐形成肌肉记忆、提升各器官功能及活跃程度的全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其次,体能训练中的“练”大有讲究。机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尚需更换磨损的零部件,并需要涂抹润滑油;而人体经过大量的体能消耗之后,应该及时调整“练”的方式,使机体恢复至正常状态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训练。最后,“不断提升→不断消耗→不断恢复→再次提升”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且结合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量力而行,方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能的目的。此外,业余体育体能训练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体系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一些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出身于专业的体育运动队,希望将专业化的训练模式全盘引入业余体系中。此种思维不仅不会提升训练水平,还会因为“不切实际”而引发双方的矛盾,故“结合式”训练的根本内容在于,考虑实际情况,无需作硬性规定[1]。
(二)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身体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之后,各级学校逐渐复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学校开展体育课时,让学生佩戴口罩跑步。由于呼吸受阻,最终造成学生死亡的悲剧事件。由此可见,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身体安全,无论何时何地,均是体育教师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在影视剧作品中,为了体现特种兵的形象,编剧往往设计“带防毒面具”等增加呼吸难度的训练科目。如果受训者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确实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运用此类“极限”的方式,能够达到目的。但学生群体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个别人甚至患有隐藏疾病,故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体育运动健康知识,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常见、特殊情况进行预判,避免学生出现伤及机体的重大安全事项(笔者认为,磕磕碰碰等不应成为阻碍体育体能训练的因素)。
(三)引入趣味性的体育体能教学方式
        近年来,一些趣味性的体育体能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发地参与,还能切实达到提升体能储备的目的。比如趣味性的集体、个体跳绳项目。一些超高难度的动作,如平躺状态下,依靠集体整体力量,实现身体向上移动,使跳绳从身下的缝隙中“穿过”等,不适合广泛开展,但足以让学生感到震撼,并“跃跃欲试”。此种“激发挑战心理”,不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方式,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体能储备。比如某些学生在一次跳起的过程中,可以完成两次甚至三次“摇绳”;另一些学生只能完成一次。在朝向更高难度挑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对机体整体控制的核心力量等训练、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确认适合自己的体育体能训练及储备、恢复方案。由于训练强度不大,锻炼激烈程度不足,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适合集体或个人开展,有助于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2]。
        结语:制约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根本问题在于,系统性的体育体能训练思维并未融入校园,对于体育训练的把握度认知严重不足。训练力度较大,很可能导致学生机体疲劳,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上;若力度不足,则达不到储备体能的目的。因此,创新训练方式、综合思考、循序渐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望春.体能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47-48.
[2]高琦.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创新方法分析与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4):138-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