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理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胡诗宇
[导读] 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其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基础都有着显著差异,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摘要: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其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基础都有着显著差异,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最大化地保留学生自我发展特征,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引导课堂开展,打破僵化的课堂局面,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书育人作用。故此,文章将概述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分析其主要教学价值,探讨多元智力理论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评价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道德与法治;个性化教学;初中生

        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新兴课程,原被称为思想品德,在我国初中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学科作用[1]。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出现,主要与我国素质教育推动有关,能够满足改革开放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在人生三观塑造关键阶段受到正向引导,解决初中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但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处于相对边缘的教学地位,让位于语、数、外等主要科目,教学改革十分缓慢。在相关教育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学生应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重视道德、法治教育。多元智力理论作为新型教学理论,将其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将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一、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概述
(一)多元智力理论定义
        多元智力也被称为多元智能,由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2]。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将智力定义为一种人的生理潜能,可以在后天教育下受到激活,并形成相应的智力行为[3]。智力并不是单一的,主要分为八个类别,如表1:多元智力分类。
        表1:多元智力分类
多元智力分类    内容
音乐智力    音色、旋律、音调等敏锐辨析能力
身体动觉    调整身体、操控物体的能力
数学智力    思考、假设、量化、运算等数学能力
空间智力    空间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    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人观点
自我认知    能够自我知觉,并为个人设置人生计划
博物学家    可以对自然界中的物进行观察,并且具备分类、分辨能力。
        现代教育中主要注重数学智力、自我认知、博物学家、空间智力等直接与学生成绩相关的智力,导致学生智力发展出现偏差,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客观评价,不利于学生发展。
(二)多元智力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道德与法治同其他学科有着较大差异性,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体验感,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因此仅依据笔试成绩对初中生进行评价,不能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价值,让教师对学生的多元智力进行客观评述,更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智力情况。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科学设计课堂评价方式,指导课堂科学构建,能够优化课堂评价效果[4]。
        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全面性。多元智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能够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在课堂上智力发展情况。
        第二,差异性。学生之间由于知识、文化、背景差异性,导致学生智力之间也有着较大差异性。同一学生的各项智力也有强弱之分,但智力之间是相关平等的,教师不能够因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强的智力水平低,就对学生做出负面评价。
        第三,实践性。多元智力包含了身体动觉、人际交往等多项实践性较强的智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均衡发展智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一)学生方面
        多元智力肯定学生的智力差异性,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构成均不相同,各个智力之间相互平等,并没有高低之分[5]。学生内部智力状况构造各不相同,是多元智力的有机组合,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智力独特性。当然智力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会受到后天教育影响,呈现出自主性、发展性特征。初中教师多元智力应用于其中,能够突出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
(二)教师方面
    在多元智力理论下教师不在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要研究教学过程,成为教学探究者。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为学生科学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框架,深刻思考学习内容。
(二)评价方面
        多元智力理论肯定了人智力的多样性、动态性、综合性,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也有了多元智力特征,并表现出发展、动态、情境、立体评价特征,充分挖掘评价的教学价值,也能够让每个智力迥异的学生在新型评价模式下得到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调整发展计划,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6]。
        
        
        
        
        
        
        
        
        
        图一: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三、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方法
(一)多维度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初中教师不能仅是以学生道德与法治测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而是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设计多维度评价方案。例如:在《中学时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力因素融入评价当中,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发展情况。在人际交往方面,教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发言,锻炼学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组内陈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进行客观评价。在自我认知方面,《中学时代》一课中需要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中学时代的向往,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自我认知智力有更加全面的评估,对学生进行正向观念引导。
        课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我的中学时代之畅想”作为调查探究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锻炼学生数学智力,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自身智力发展有更加客观地了解。
(二)多主体课堂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科属性决定了课堂评价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课堂评价中,教师要构建多主体评价格局,让学生、教师均参与到评价当中,甚至邀请家长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一部分。例如:在讲解《公民义务》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好好学习到底是不是学生基本义务”作为辩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过程中观点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够诡辩。教师可以录制整个辩论过程,最后让学生就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教师也可以将辩论过程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家长对子女辩论过程中进行评价,丰富课堂评价主体,也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让师生均能够从评价中受益,实现教学相长目标。
结语:
        “教有教法,学可无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正视学科教学任务特殊性,注重学生在课堂体验感,给予学生全面评价,才能够让学生自省于身,纠正错误观点。教师也能够从中受益,获得更加客观地学情数据,指导道德与法治课程科学开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多元智力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教师在应用该理论时还需要灵活变通,真正用其服务于初中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胜清.多元智能与适合的教育[J].教育视界,2018,000(009):P.12-12.
[2] 侯雪薇.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2):224.
[3] 王巨成.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9,(93):126-127.
[4] 张建武.新时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8):32-33.
[5] 蔡文娟.教学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10):135.
[6] 王庆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