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粤剧研学课堂”,开创传统文化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 喻晓伶
[导读] 近几年来,更多学校开展特色音乐文化教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区域传统艺术的传承新思维
        摘要:近几年来,更多学校开展特色音乐文化教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区域传统艺术的传承新思维。“粤剧研学课堂”是其中的代表课堂,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学习粤剧文化,体验更贴合实际的音乐文化。文章从“粤剧研学课堂”的意义入手,探讨近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做法,阐述由此展开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粤剧研学课堂;创新开创;传统文化;新思维
        
        引言:粤剧是一种独特的岭南文化,具有多年的历史基础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一枝独秀的地方性音乐文化,并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广为流传。粤剧的传承历史距今约有近300年,早在2009年就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其影响力正逐渐扩大到全球范围内。
        一、“粤剧研学课堂”的开创意义
        (一)引动粤剧年轻化受众的举措
        作为广州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粤剧的传承历史比较悠久,内容细分非常丰富,粤剧每一个行当(生末净旦丑,外小贴夫杂)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为了能够让我国的年轻一代更多的了解粤剧这一“广东大戏”、“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的精髓,粤剧艺术的学习需要“从娃娃抓起”。研究者和教育者均发现了,目前包括粤剧在内的很多传统艺术普遍呈现出衰落之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播和保护粤剧文化,引导年轻观众和表演者的参与尤为重要。
        (二)丰富地方性音乐教材的做法
        粤剧虽然是一种全国性的音乐文化艺术,但由于其发源地是在广州佛山等地,粤剧之乡的粤剧热情尤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粤剧课程,粤剧成为学生课程表里的常客,甚至有很多学校都开始建立专门的粤剧特色基地,更是一种对于地方性音乐文化传承的大胆尝试,更是现代音乐素质教育拓宽自身教育视野的积极做法。“弦歌”:在历代典籍都有很多叙述。“弦歌”有依琴瑟而咏歌、礼乐教化、学习诵读等意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经典的习文学道方式、礼乐教化途径,也是中国人抒发情怀、修身养性的一门雅致技艺。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古至今,“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成为中国人表达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用成语。我们在发扬“弦歌”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开发基于粤剧元素、富有时代精神的的“弦歌学堂”课程。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对于地方性的音乐文化更加了解,甚至带动了家人对于粤剧的喜爱,也是丰富地方性音乐教材的良好做法。
        (三)赢得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方式
        在广州当地,有很多传统的地区、村落对于粤剧的喜爱甚至到达了痴恋的地步,当地本身就有很多民间组织,对于粤剧的“私伙局”从不间断,很多当地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触了粤剧文化,甚至具有极高的天分。课余时间欣赏和表演粤剧的大、小观众,有了更多的业余爱好,课余时间不再交给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而是锻炼自身,并为家乡争取荣誉,成为家乡的骄傲。随着各项殊荣的获得,“粤剧研学课堂”正式进入到实质性阶段,而对于粤剧艺术的喜爱逐渐铺开来,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粤剧研学课堂”的实践路径
        目前有很多中小学乃至社区组织对于粤剧都展开了研究,粤剧的发展历程、粤剧的欣赏方式、粤剧所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等,都成为其学习和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音乐剧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并能够普及对于粤剧艺术审美知识的了解。在感知粤剧的前世今生之后,很多中小学生流连忘返,为伟大艺术前辈的成就和坚韧而折服。


        (一)普及:把粤剧学习写入中小学课程表之内
        在粤剧的发源地及周边地域,有很多中小学都大力开展“传统研学课堂”等一系列活动,将粤剧的学习正式写入到课程表之内,一般一周时间有两节曲艺课程。这不仅仅是对于粤剧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延伸的教育实施路径。在课堂上,除了将粤剧知识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粤剧练功特训。在内容上,学校通过改编粤剧故事,将尊敬师长、珍惜时光等主题编入,谱上广东小曲、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其中较为经典是“弦歌学堂”课程,挖掘“弦歌”传统精神内核,以“讲古言志、抚琴咏歌、粤韵知音、雅致剧场、知行印迹” 几个部分组成的粤剧启蒙课程。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范的实施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构建粤剧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模式。有的学校将粤剧身法和表演精髓融合入体操训练之中,专门编制“韵律操”等,让学生在平时有限的课余时间内进行粤剧艺术的分解学习,并且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到绚丽的粤剧韵律和美感。
        (二)培优:粤剧社团活动的逐渐兴起
        在普及粤剧文化艺术知识的基础之上,学校每周专门拿出固定的时间开展粤剧小社团,不仅聘请了资深粤剧表演者作为培训教练,而且还定期邀请粤剧表演大师为学校甄选并培养粤剧人才。小小的舞台、小小的社团,却引发了学生们对于粤剧传统文化的“大爱”,省、市粤剧团专业演员在学校内为剧团甄选人才,为学校培养粤剧表演者,社团的粤剧演练成为表演和竞赛的基础,而社团内的学生们在1对1的教学模式带动之下,甚至通晓从编剧到表演、从器乐到体功等一系列的粤剧内容,还培养了一批粤剧发烧小友。
        如,有的学生直接被艺术团选派到各地进行演出,从小就成为粤剧表演的种子选手,不仅自身对于粤剧文化非常喜爱,而且因其长期耳濡目染、不断锻炼,唱功、身段等都非常优秀,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好苗子。
        (三)整合:社区联动和粤剧新文化的发展
        声乐齐鸣、社区联动,因为粤剧不仅仅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还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粤剧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很多地方长年以来当地都设有粤剧私伙局,为了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更加增添绚丽的色彩,在满足现代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自编自排的粤剧曲目。联合社会性力量、传承粤剧文化,并打造粤剧传承的中坚力量,以学校为中心辐射至周围的社区,开展各类粤剧讲座培训工作,让粤剧小演员每年走进文化站,表演粤剧节目,并与社区文化联动,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喜爱,而且有的地区甚至拿出粤剧音乐学习财政款项,从行动上支持传统艺术的传播,学校——社区联手,合力促进了粤剧文化的良好传承,使得粤剧精神代代相传,并喜结丰硕成果。
        如,当地居民对于粤剧文化进课堂的研学活动非常支持,有的家长直接进入课堂为学生传授粤剧表演心得,还有的村委直接每年拿出专项拨款,支持学生们对于粤剧文化的喜爱和学习,成为社区联动体系的中流砥柱。其中受到学者认可的是“知行印迹”,让学习者通过研学旅行,走进活态粤剧文化场域,利用优秀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文化的鲜活展演性、环境始源性和地域实践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身心在场、陶冶心性,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
        通过以上内容,让学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熏染中,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了解、接受、喜爱粤剧文化,并能提升至表达、热爱、融入文化的层面上。实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的目标。
        结论: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当地和全国范围内对于粤剧的重视和喜爱,而让粤剧研学课堂更好的进入到校园之内,既能够发挥粤剧这一天然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粤剧观众。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粤剧研学课堂”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件”,是提升全民艺术素养并普及音乐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中国艺术精髓的良好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秋红.探究小旦在粤剧中的表演程式[J].戏剧之家,2020(19):27-28.
[2]王思伟.走出思维误区,重回粤剧电影的艺术之路[J].东方艺术,2020(03):60-65.
[3]谢丽萍.“粤剧文化进校园”浅谈[J].黄河之声,2020(11):146-147.
[4]李文洁.用地方戏讲好地方故事 评广西粤剧《风雨骑楼》[J].中国戏剧,2020(05):3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