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理论开展中班运动项目的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8期   作者:张燕
[导读] 结合《指南》、围绕PCK理论的三要素,通过对中班幼儿运动项目中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的科学规划以及运动游戏中器械的综合运用
        摘要:结合《指南》、围绕PCK理论的三要素,通过对中班幼儿运动项目中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的科学规划以及运动游戏中器械的综合运用,审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提升幼儿运动水平、运动经验和教师观察、评价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PCK理论;中班运动项目;实践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幼儿的跑、跳、蹲等的运动练习,可以充分锻炼幼儿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创意、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PCK即“领域教学知识”,是有关教学的特有知识体系,提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围绕PCK理论的三要素: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的知识、怎么教——教学策略的知识,就我园实际的幼儿运动游戏中的一些困惑,选择了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运动环境打造和材料开发”作为主线,通过运动项目的实践探究,引导中班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室内外充裕的空间和丰富的设施器材开展运动游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教师观察指导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教什么——以PCK理论重新规划中班幼儿运动项目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PCK理论提倡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幼儿运动课程的呈现方式,开展综合性运动项目是幼儿园最合理的教育模式,因而合理设置运动区域、科学运用运动材料开展各种活动是实现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一)调整运动区域的划分
        幼儿园占地面积7177平方米,其中户外活动面积2842平方米,整体建筑三层中每层均有连廊和长廊约926平方米。幼儿园初期的场地是按照动作技能单一地划分运动区域的,比如跑跳区、投掷区等,但是,在调动幼儿积极性以及促进运动的可持续性与发展的均衡性上,暴露了不足。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经历了按照动作技能划分区域,到按照器械划分区域,再到按照主题划分区域,主要分为运动区、综合区、自然区和室内区。
        1.运动区设置在前操场,地面材质为塑胶地,包括平衡、跑跳、骑行等技能区域。
        平衡:投放的材料具有低结构的特点,为了提高幼儿的平衡感、增加身体协调,我们提供了人字梯、轮胎、油桶等便于幼儿自由组合。教师并不对玩法进行过多的设计,而是把重点放在观察幼儿自创的玩法和必要的安全保护上,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攀爬:游戏过程中锻炼幼儿协调能力,增强身体控制力。大型玩具促进幼儿的触觉发育,地面垫子发展幼儿各种爬的技能,翻转木架进行攀爬翻越技能的掌握,让幼儿体会不同长度、高度和斜度带给自己攀爬的挑战。
        骑行:场地上放置了各种不同的玩具车,幼儿自主选择脚蹬车和脚自行汽车,体验宽窄不同、坡度不同的跑道运用技能带来的乐趣。骑行区域还设置了各种标识,幼儿在这里可以体验、学习交通规则。
        跑跳:提供给幼儿自由奔跑的场地,提高幼儿对奔跑、躲闪、追逐等大动作的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幼儿做操、集体游戏和进行可移动小型运动器械的集体活动需要。
        2.综合区设置在教学楼东西两侧,地面材质为塑胶地。投放的材料满足自主性、游戏性兼顾,球类、圈类、投掷类、绳类、弹性障碍以材料超市的形式呈现,幼儿可以自主使用,在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使同伴之间拥有了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
        3.自然区设置在北操场,地面为泥质地。幼儿园里那些树木间,我们顺势安设荡绳、吊床、云梯等挑战性材料,旁边会堆放体操垫,便于孩子游戏时自己取放用于地面保护;竹梯、轮胎、木砖、木板等放在广阔的草地旁,这样孩子们在这里垒高攀爬不易摔伤。每一种材料放置的位置,都隐含着这片场地的功能,幼儿可以自由取放和移动。
        4.室内区设置在教学楼每层的走廊,地面为塑胶地。我们把连廊、走廊、楼道等室内空间作为户外运动的补充,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等动作练习为主要内容,创设“情景式”固定运动区、“组合式”可移动运动区等,形成室内、外运动一体化。
        (一)科学投放运动材料
        陶行知先生说: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材料是幼儿园运动活动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孩子们对于运动材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或独自运用小型的体育器械,或者合作使用大型的运动材料;或自发地玩耍,或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者游戏,这些都体现了材料在运动中的魅力。
        1.运用原有的材料。有些材料强调了中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数量的变化,不断挑战幼儿的运动能力。例如,通过不断增加的垫子,挑战幼儿的爬行能力;通过不断堆高的轮胎,挑战幼儿的跳跃能力;通过不断增加的拱门,挑战幼儿持续钻的能力等。
        2.发掘材料的功能。有些材料强调了对材料特性的运用,可以体现不同发展水平的中班幼儿运动能力的递进。例如,同是一块塑料垫,平衡能力弱一些的幼儿直接顶走,稍强一些的幼儿在上面放一个小沙包,平衡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则可以在上面放一个纸球甚至放一个乒乓球,让不同幼儿挑战平衡能力。


        3.组合材料更有趣。有些材料强调了辅助方法的合理性,其中蕴含着教师精心且巧妙的设计。例如,木梯与轮胎的组合能形成不同的角度,以便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攀爬练习;体操垫与单杠的组合,单杠可以调节高度,以便让幼儿更好地进行钻的练习;滚筒与绳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高度,以便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跳跃练习。
        4.适时的变化材料。简单的材料稍加改变,再跟户外运动相结合就可以变换出不同的玩法。以“纸箱”为例,可以作为中班幼儿的“狮子头”、游戏“赶小猪”的家,纸箱剪裁装饰以后可以做成小火车、抬轿子、挑担子、爬或滚的“坦克车”等等,最大限度挖掘新玩法,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
        二、教谁——以PCK理论重新审视中班幼儿的主体地位
        从PCK视角来看,需要理解幼儿的具体动作,也要关注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陶先生在《新教育》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在组织中班运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不断地运用教师有目的投放的各种体育材料,促进身体发展,提升使用材料的技能,拓展对于材料和规则的理解。好的运动材料和运动方式更会带动幼儿思维能力的高速发展,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水平也得到提高。
        (一)玩玩“我们”的游戏
        在设计和运用运动游戏材料的时候,鼓励幼儿通过材料组合、方位变换、合作游戏等方式,合理的创新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玩法从而,提高幼儿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以教师组织的中班攀爬游戏“过小桥”为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形状、宽度、高度不同的小桥,另外,在小桥上还设置了障碍,间隔一定的宽度让幼儿跨过去……体育运动活动中这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为幼儿自主选择与积极探索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搭建“我们”的运动场
        教师创设的运动环境再完善、预设的教学活动再充分,还需要提供给幼儿自己创建运动场的机会。在室内运动区,提供给中班幼儿一块空地,木板、轮胎、木梯等材料,幼儿会把人字梯作为支撑点,把木板作为连接物,依次连接可以组成很长的梯子长龙,在长龙搭建的过程中,遇到障碍需要幼儿巧妙地避开,最后幼儿可以在上面行走或者攀爬,获得挑战的成功体验。他们也可以把自己搭建的运动场想象为“战壕”或者“基地”,结合自己已有经验,玩出动作和想象力结合的创造性游戏,既发展了动作技能,也促进了想象能力和社会性品质的进步。
        三、怎么教——以PCK理论帮助教师在运动中的有效指导
        《指南》健康领域提出:要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需要不断尝试和适应,PCK理论的支持能够提升教师对于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认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是中班运动课程安排的主导者、课程内容的实施者、各种户外活动的管理者。
        (一)教师在活动组织的适时引导
        在幼儿运动游戏中,教师可以依据各种思路选择内容,其中依托材料为教师提供了设计的思路、操作的方法和教学的条件。教师把材料与目标合理结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如中班“打门球”的运动游戏中,教师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门球工具,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自由组合,在组合的时候,既可以组合成两人或三人的小组,又可以组合成十人以上的大组,在玩耍的过程中,玩法灵活多变。这样的组织形式为孩子们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探索,尝试以及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不断地寻求的活动方式。
        (二)教师在必要时候的有效介入
        幼儿的认知能力往往还不能独立支持自己的运动行为,在设置好运动材料之后,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材料,不断提升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在骑小车的游戏中,单调的骑行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兴趣,晨间活动时刚好有快递公司的员工来给老师们送快递,教师趁势引导:我们也来试试当一回快递员吧。于是小小快递员们就开始工作啦!送信件:加入圈进行骑行和投掷,送包裹:增加了纸箱,还加入了一个有坡度的小木桥,孩子们对老师不断增加的新材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激发着他们一次次的骑行探索。
        PCK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特殊理解形式”,在围绕“中班幼儿运动项目”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园所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大自然空间,创设良好积极交往的同龄、混龄游戏大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多层次、综合化的游戏场景中,得到更多的交往、表达、表现、创造的机会。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主动去思考研究,主动去发现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积淀了应有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柳倩,周念丽,张晔主编.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3]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 彭楚芸,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