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中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姚小禹
[导读] 高职院校需要将社会服务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
        摘要:高职院校需要将社会服务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但当前高职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种类较少、人力资源不足以及教学设备利用率低等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出发,探索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策,以此来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社会服务 能力提升 组织行为学 运用分析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属于科学研究的延伸,同时也是社会与高职院校联系的桥梁,其实质内容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转化。但这与教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有直接关系,教师是承担这项工作的重要任务[1]。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社会服务能力,这不仅是社会经济与院校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内涵
       社会服务主要就是指教师借助自身劳动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针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经验角度分析,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然后借助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来培养人才。例如西方国家某社区学院,教师既面对社区成员进行了职业培训,同时还承担起了转岗培训等工作,经常举办一些与社会热点话题有关的研讨会。另外,高职院校也实现了“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与课程相互融合的办学模式,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全面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的结合。这些办学经验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教师也需要以社会服务为参考,全面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可以说,这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教师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满足专业与课程建设以及产学研融合的实际需求,全面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主旨[2]。所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训,在过程中提供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总结来讲就是向区域与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主要就是提供培训服务与文化服务,将高职院校构建成为研发推广中心与区域学习中心。
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其一就是高职院校通常都是由中专或职业学院升级形成的,其有着办学时间短、社会服务工作积淀较少以及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较差等多种问题[3]。另外,因为长期收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并不了解;其二为受我国历史与教师职业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通常都是以教学为核心,自身对社会服务工作的并不重视,很多时候都将社会服务视为“副业”,只重视教学工作,认为社会服务能力只是教育教学的陪衬;其三大部分教师都将社会服务工作与院校内涵建设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根本没有关联,未能从自身内涵建设与外部发展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缺少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社会服务能力较差
        其一因为高职教师长期缺少现场了解,同时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差,进而使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社会培训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十分普遍;其二因为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师缺少工程技术能力,教师群体的组成基本上都是应届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的现任教师,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水平也处在较低的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三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教师都是忙于应付教学任务,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社会服务工作[4];其四为教师所开展的科技研究与科技项目开发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级,项目的运用与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其五长期受到眼前利益的影响,导致院校对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仅停留在联系企业和融入社会的层面中,没有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因为教师缺少相应的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导致其对社会服务工作缺少认识,进而制约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动力机制的缺失
       其一为相关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力度较弱,而高职院校就会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招生规模,进而造成教师忙于应付教学的局面[5]。另外,因为院校对社会服务工作没有设置激励政策与相关考核要求,使教师并不愿花费时间到社会服务工作研究中,也不愿意为社会或社会提供服务;其二为相关管理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资格认证与工资定级以及福利等方面缺少社会服务要求;其三为从企业本位角度思考,其并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其对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缺少支持。上述导向的错位,使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动力制度缺失,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中。
三、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对策
(一)提升科研素质 夯实社会服务基础 加强自我效能感
       如果高职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依照自身实际情况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自身效能感和工作绩效[6]。

1.应实现以“优”促“平”,构建专业科研队伍,使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进而在各个项目和教学中做出榜样作用;2.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学会,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项目进行培训,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为教师构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3.积极倡导工匠精神,院校应鼓励教师明确专业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研究,不断细究、精益求精的进行论证,以便在自身专业领域中确立权威性;4.进一步做到文化自信,在发展高职院校品牌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学者或研发人员在校讲座,融合名家科研经验来拓展教师的视野,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加教师的科研信心[7];5.构建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平台。例如可以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交流平台或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实践平台,这样可以使教师了解到更加前沿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进入到一线领域中,带着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进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
(二)培养师资队伍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服务环境
       具有一支良好的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可以为院校注入更多的新活力。另外,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也会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同时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意志力会更加坚定不移。所以,培养一支能力较强的社会服务队伍十分重要。在过程中,首先需要按需设岗、各司其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需要充足,聘用专任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岗位的教师则负责服务工作,专业带头人与领军任务需要做好发展规划,进而实施社会服务工作。根据不同工作内容设置不同岗位能够使教师发挥出自身能力,以便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其次需要引入特殊性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的职称与学历相对较低,在引入时需要实现特钢特聘,依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调整准入机制,给予合理的报酬;再次需要重点引入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其不仅可以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能力[8]。想要引入高端人才需要有专项配套资源,在过程中给予人才引入安家费与科研经费,保障其生活需要的满足和充足的科研时间;最后需要构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使教师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一线生产中,以此提升教师科研技术水平,使各个技术难关顺利攻破。
(三)完善管理机制 调动教师社会服务动力
       为调动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激情与态度以及情感的平衡,应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以此来加强教师的直观责任感。其一应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例如协同创新中心或重点专业研究部门等等,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与企业进行对接,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或售后服务等等。这种多元化且及时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教师进入到社会服务市场,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果的整合和转化,进而在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其二应健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在过程中借助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能够促进教师自主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例如出具政策扶持,允许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如决策咨询或技术服务等等,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其三应进行具体量化考核。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考核内容都是以教学业绩或科研成果为基础,其中教学业绩深受重视,没有对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考核[9]。所以,在此建议对教师社会服务项目与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时进行量化,例如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项目的考核,同时依照教师对地方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来进行考核,在完成考核之后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和肯定,以此来满足高职教师物质生活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说完善激励体系不仅可以使教师情感得到平衡,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结束语:
       结合全文,在现代化职教体系中,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办学方式,积极调整产学研结构体系,重视和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以社会服务活动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设置独特的教育品牌,促进和发展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在过程中,可以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出发,探索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缺失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理论研究,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孟冰, 欧曼芸, 孔德睿. 基于设计工作室的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 000(001):264-265.
[2]李芳艳, 董克. 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开放教育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1):26-30.
[3]孟庆莉, 蒋海青, 陈玉叶,等.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视角下高校工会开展精准服务的对策研究——基于高校教师工作,生活需求的考察[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33).
[4]余建玲.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思品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解决对策[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33):228,190.
[5]刘慧. 基于教学学术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012):56-58.
[6]任胜洪, 王笑地, 杜尚荣. 贵州中小学教师校际联盟式培训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视角的分析[J]. 教育探索, 2019, 320(02):99-103.
[7]蒋琪纯.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017(003):63-65.
[8]闫成海, 杨渭清. 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来自西安一线的报告[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1(005):64-68.
[9]舒正人. "县管校聘"要重在提升教师内驱力——基于片区中小学实施"县管校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 615(12):3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