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策略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刘亚琳
[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的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名著的阅读策略是对名著的指导性阅读,通过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学生学习有效的名著阅读策略,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价值。学生在阅读策略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名著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本文以中学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为例,针对性的提了一些的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乾隆十四年之前,是清代最重要最流行的小说之一,为吴敬梓毕生心血所作。通过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揭示科举取士制度下“士人”的“千姿百态”,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一、艺术手法之高明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性小说,不仅继承了明清以前的小说在讽刺艺术上所常用的夸张、对比等手法,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处。例如小说第一回写翟买办奉县主老爷的命,邀王冕前去拜见老爷,王冕说自己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也不敢领尊贴。之后翟买办的表现全然暴露了其人物特点,他说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且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复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这里作者一连使用五个“老爷”!五个“不”字!五个问号!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翟买办的“理直气壮”,这里虽然没有一个字来描写翟买办的动作和表情,但却让读者看到了其恃强凌弱、趋炎附势、虚伪做作的嘴脸!
二、语言特色之鲜明
《儒林外史》的语言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白话文的典范。简洁有力是小说语言最具特色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名场是第五回“严监生病重将死之时,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就因为灯里点的两茎灯草费油”。这里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严监生极其吝啬、顽固执拗的人物形象,字字深入人物灵魂。小说的语言简洁有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将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比如写王冕辞别母亲的场景,写到“王冕辞拜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秦老站着看着他走,走得望不着了,方才回去”这里文字朴素,却表达除了母亲和秦老对王冕深深的不舍及惦念。
三、人物形象之鲜活
《儒林外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寥寥几笔就让一个个有身躯,有思想,有独特性格的人物站在我们面前了,正如鲁迅所言“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范进在母亲去世之后为了遵制守丧,从银镶杯箸换到了竹制碗筷,方才用食,却偷偷夹了一个大虾放在嘴里,可见他的虚伪无能;我们也可以看到像王冕、杜少卿等这样的正面人物,这些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作者借王冕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有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家庭,却淡泊名利,装病辞官拉着娘子游山饮酒的杜少卿;还有贤人的代表虞育德,对抗世俗,蔑视封建礼教的沈琼枝……
四、《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建议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吴敬梓(1701-1754),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著”。吴敬梓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二)阅读文本,制定计划
小说的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呼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展示了社会的腐败。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等真儒士的形象。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起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但是作者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由于此书篇幅较长、人物形象诸多、情节较为复杂,在此建议同学们先用两周的时间进行此书的通读,在大体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再用四周的时间将此书进行细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二周:通读全书,每天读四回。第三周:在前两周阅读基础上,回顾并仔细品读小说的开头“楔子”及第一部分,归纳这一部分出现的主要人物,概括人物特点,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借这些人物所要反映的社会百态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周:细读书的第二部分,体会作者接下了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第一部分的人物特点相比,第二部分出现的这些人物具有哪些鲜明的性格特征,塑造这些人物作者有何用意。第四周:细读书的第三部分以及结尾部分,尝试总结全书的主旨思想,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赏析方法,思考作者笔下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三)专题活动,拓展研究
1.主要人物形象
把握主要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周进、范进、鲁编修等人看到文人的痴迷、愚昧;也可以看到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如杜少卿、沈琼芝等人。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几位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
2.探讨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讽刺了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3.学习活动设计
“肖像速写”:请你从三大榜单中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并为之配一幅插画,手绘插画,根据小说内容附上一段肖像速写。班级内部举行一次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图片展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