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反思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纪长伟 付强 孟祥宇
[导读] 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中心任务。
        摘要: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中心任务。高校作为育人造才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将育心与育德深度融合。鉴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梳理并调研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的几个凸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反思
       
        22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阐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个人心理行为问题、社会问题突出,由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是心理问题的被关注度持续攀升;二是整个社会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问题。回顾过去20年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等困境。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原则,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至关重要。当下,部分高校存在“重知识轻素质”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方面的不足恰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加之,对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化,甚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来看待。譬如:一些高校为解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失问题,直接将思政教师填充到其中,甚至直接由思政教师承担;还有一些高校全权由辅导员以“谈心谈话”的方式进行,试图通过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纵使一些高校单独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依然将其归属于德育部门,认知有限且受到学科差异性的限制,最终导致思政教师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久而久之,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有形无实,极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效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上存在偏差
    短平快的生活节奏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校园危机事件的惨痛经历,不难让人意识到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对重点学生关注,坚持矫治为主,发展为辅,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矫治水平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部分高校为规避心理危机发生,常将重点侧重于有问题学生,而并非所有。调研中发现,学生一旦突发心理问题,便会被列为“重点对象”,且过度依赖心理咨询教师的矫治,对无咨询意愿的学生采取重点关注并告知家长,劝导回家调整或联系心理医生诊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心理危机事件的滋生,降低了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但长此以往,只会将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此,笔者深入7所高校,采取半结构的访谈方式,随机选取832名学生展开调研。就心理咨询类型来看,因个人成长成才(占调研总样本20%)、人际关系(占调研总样本21%)、恋爱情感(占调研总样本18%)、情绪困扰(占调研总样本15%)前来咨询的学生较多,而可疑神经症性问题(占调研总样本4%)、可疑精神病性问题(占调研总样本2%)所占比重较小。可见,大学生心理咨询依然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

如果高校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则会出现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扰时没能得到有效引导,辅导完一个学生,还有一批学生需要辅导,心理辅导工作周而复始,毫无实质性的突破进展,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防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规范性
    合理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覆盖的重要途径。然而,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甚至未按要求开设。尽管一些高校已开设心理健康课,但并未将其纳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中,同时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合理的选配教材,往往因为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大多院校采用传统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程的实践性、交互性较弱,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讲成了心理学专业课,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知识教育等同起来,并没有立足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从授课规模上来看,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课制,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成效大打折扣。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看,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技能方面的考量。
     四、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不够齐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专兼结合,专业化、组合化、专业互补、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应按照1:4000比例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访谈中发现,部分高校并未达到标准配备比,甚至无法满足每所学校至少有2名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譬如,从2018年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年会报告中得知,该省近77所高校中,只有23所按教育部规定标准配备专职专业教师,说明很多高校专职教师配比仍陷入不足困境,薄弱的师资力量,导致专职教师任务重,压力大。此外,各高校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存在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五、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不足
    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保证。调研中了解,部分高校在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上存在缺失,其科学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加之,辅导员和心理委员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发挥,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的两大核心群体被忽视,导致工作开展力不从心。还有一些高校未将这两个重要群体纳入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且很多实际工作流于形式,导致成效不明显,不突出。譬如,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中,时常将心理危机工作纳入其中,但心理健康普测及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尚不完善,每年学生做完心理普查,忽视了后期对普查学生的追踪。加之,对普查数据的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后续开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心理危机预防止于表面,深度广度不够,后续工作开展不畅通,工作计划不明确、干预预警学生不及时。

参考文献:
[1]孙睿,彭林珍.云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1)
[2]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之一)。
作者简介:纪长伟(1991-),男,汉族,中级,研究生,辽宁大学,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