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王嵬
[导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飞速更新,乡镇农村的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文化素质,迫切需要正能量的文化载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飞速更新,乡镇农村的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文化素质,迫切需要正能量的文化载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关爱农民,不仅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关爱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扎实有效建设农村文化,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坚持农村文化与农村社会、经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现阶段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情况
始终坚持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新农村与和谐邹城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目前邹城市所有基层镇街都建有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与文化中心建设相匹配,涵读书学习、科技传播、宣传教育和健身娱乐等多功能、综合性的村文化大院建设同步进行。同时,为发挥镇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的作用,市文化局相继组织举办了全市村级文化骨干培训班和乡村、社区“文艺明星”评选活动,为农村文化活动培育带头人,也为农村文化阵地的管理使用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建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并采取“影企联姻”的形式,到各村巡回放映。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和科技村村通步伐,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信息网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进行普查和挖掘。组织和实施“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受益主体和创造主体。最后是创新农村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在农村镇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政府资助、乡镇自筹、村民自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部门对口支持等多头筹资渠道,解决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短缺,初步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活力机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出一大批活跃于城乡文化舞台的农民业余文化队伍,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出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为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民素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初步形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合力机制。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协调,镇街之间、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一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基层镇街对上级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不能扎实有效的进行落实,多数停留在口头字面上,监督、执行缺乏力度。另外,少数镇街对一票否决的工作特别的重视,而对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不摆上日程,不是能拖就拖、敷衍了事,就是摆困难、讲条件。
        二是投入不足以至文化设施更新换代慢。多数镇街的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年未更新,设施严重陈旧老化,村级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缺少文化内容,农民观影难、看书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基层镇街对文化的投入只是对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文化设施进行简易的维修,增添了一些低档次的设备,而财政投入基本上是在保工资,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与国家要求和社会文化先进乡镇验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专业文艺人员短缺。很多镇村没有固定的文化艺术服务队伍,一些在六、七十年代培养起来的有一定文艺专长的人员,现在年龄已经偏大。由于没有扶持政策,文艺表演经济收入差,有不少农村艺人为了养家糊口而改行,农村文化队伍出现人才的断层现象。

文化站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专职不专用的现象依然存在,经常处于“勤杂工“的地位。
        四是缺乏引导致使农民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算工分,还是个体面活。现在都是义务工,有的时候甚至要倒贴,组织参与文化活动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热心招呼群众集体开展文化活动的人是越来越少,仅靠上级组织的文化下乡,很难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空闲时间除看电视手机之外,大多是打扑克、打麻将、闲聊,有的信仰迷信,甚至信奉邪教,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五是对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对农村文化资源优势项目的开发利用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如何应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要在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努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必须从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按照国办发[2002]7号文件“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本地区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和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镇街和村的比例。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镇街为依托,以村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继续大力实施镇村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和资料留存工作,确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以镇级站点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五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层要配备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文化专职干部,坚决做到专职专用,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工作中来。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自编、自导、自演能力,进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六是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七是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农村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图书音像市场、出版物印刷和销售以及网吧市场的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