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效率提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促进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其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得到重视。本文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市场的需求,阐述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深入,各类商务活动、对外贸易和政治交流都需要翻译人才,促进了我国翻译行业发展壮大。计算机辅助翻译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态势,在翻译市场起到促进作用,在职业翻译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必要性
计算机辅助翻译并不是单纯的采用机器翻译,而是将计算机作为辅助翻译软件,将大量的语料库进行存储,形成翻译记忆库,在下次的翻译中可以对相似的语料应用,提升了译员的工作效率,免去重复的劳动。计算机辅助翻译帮助译员提升翻译术语的准确性,目前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字翻译占到翻译量的90%以上,计算机辅助翻译成为非文字翻译的关键工具。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应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教学,培养大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教师要转变翻译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的原则和任务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将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整合的方式,对信息处理,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提升吸取知识的能力。在翻译教学时从单向传输转向双向传输,通过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开展,提升翻译教学的实效性。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采用生生互动或者师生互动的模式,在教学实践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翻译实务能力,学生在语言分析和应用时,通过辅助翻译的方式,提升语言应用的精确性。在语言转换时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在翻译教学上改变教学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翻译主动性。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开展中,提升学生对翻译的主体认识,使学生在翻译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其翻译实践能力。通过情境创设、人机互动和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切实提升翻译教学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在学习时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培养类型
1.全译类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实施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语篇翻译,奠定翻译实践的基础,从大量材料中选择典型的语篇,让学生掌握词汇、语句、段落、篇章和修辞能力,在实践中具备一定的翻译素养。在掌握扎实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提升翻译技巧。
2.摘译类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开展时,教师可以将各类实用文体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摘录出来,让学生翻译实践。这类文章的针对性很强,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翻译能力的提炼,对有价值的语料信息进行挖掘。学生在摘译实践中满足专门的需求,对有用部分章节进行实践,通过译文结构的组织找出技术要点和有效策略。
3.编译类
编译类的文章主要提供研究方向,在译文中主要是对商业贸易、技术课题等翻译,具有较高的翻译难度。编译类的文本需要学生掌握各类专业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才能获取信息,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后,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
1.课下预习准备
教师在结束前一单元教学后,应精心挑选文本,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性的翻译实践,将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翻译实践。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翻译作业中的难点和重点,找出翻译作业中比较优质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的翻译作业质量得到提升,学生认真预习下一次课程中讲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深化自身对翻译实践,以便在下堂课的学习中提升效率。
2.课中教学实践
课中教学实践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中是重点环节,在翻译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系统地讲解各类理论与技巧,从而使学生奠定良好的翻译基础。翻译课堂教学时应采用互动的模式,教师可以通过项目互动确保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翻译,学生、教师和翻译机器之间也可以产生互动,深化翻译实务,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在翻译教学时可以按照介绍主题、讲述理论等方式,教师现场点评和示范,提升学生的翻译技巧。在笔译教学时,教师应对内容进行翻译,将重点和难点讲解出来,让学生进行翻译操作,选择最优质的翻译文本在班级内展示。
3.完善模块设计,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汉语言知识模块。翻译要对原文进行升华和再创作,因此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母语基础,才能在翻译中更加地道的表达原文的信息。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应结合现代汉语、汉语写作和人文知识等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汉语功底。在翻译理论知识模块设计时,翻译这门学科的基础性应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各项翻译理论,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翻译技巧和实践课程开展时也要注入理论学习,用翻译理论深化实践,使学生的翻译体系更加健全。计算机操作模块设计时,教师要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基本操作原理、术语的存储和管理方式、记忆库的制作方式、文本排版方式等,教师应融入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尽快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操作技巧。
4.成立工作坊,践行导向教育理念
教师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制定时,应坚持成果导向教育原则,坚持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为导向,在这类模式的引导下,教学设计上应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翻译职业能力,提升课程的实用性。目前每年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仍不能胜任翻译工作,根本原因是学生在翻译学习时不能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工作坊实施后,教师的主体地位弱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文本作为核心,学生在实际案例学习中采用大量的翻译材料实践。通过工作坊运行流程的模拟,组建翻译团队,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完成文本的翻译和审校。在大量的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也会得心应手。
4.组建项目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翻译市场上通过组建项目组的方式提供语言服务,在团队合作时要明确翻译的分工,一个项目组一般有10名翻译人员,2名翻译人员负责前期的准备工作,对样稿的类型分析,完成术语的搜集,4名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统一术语,对术语模糊匹配,2名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后的审校工作,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术语记忆库的保存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开展项目组模式,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成立项目组,采用塔都思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各类项目教学。在真实的项目操作流程下,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应在翻译课程中融入实践模块,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师生合作和人际互动的方式,探究翻译的本质。在翻译中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产生,在各类交互历程中,为翻译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开展提供良好的参照。
参考文献:
[1]周琼,康恺.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8(10):219-220.
[2]刘晓辉.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与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析[J].英语广场,2017(09):68-69.
[3]刘剑.语言服务技术视域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计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1):67-70.
作者简介:同明慧(1983.10-),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空军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