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天性》与“思维导图”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赵媛
[导读] 《认知天性》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
        《认知天性》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
其中书里讲道,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反复阅读。
在书中记录的实验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检测效应,也被称为检索—练习效应。但检索有效信息是很多人所反感的,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书中还提到了“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结构构建水平第的人很难摒弃无关或相抵触的信息,导致自己被过多的概念干扰,无法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模型,也就无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我选择了更适合小学生认知的“思维导图”来进行检索记忆。
“思维导图”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工具。它能够用于所有通常使用的线性笔记的情况,它可以被用来做练习,锻炼大脑,提高创新性思维。“思维导图”擅长用作分析,通过运用关联逻辑,直指问题的核心,同事也能有更全面的视角,它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是各种图形、各种颜色,是有趣的,首先从形式上就吸引了所有学生去参与其中。
现阶段我通过知识检索和知识链、记忆结相结合,在班级里锻炼孩子初步使用“思维导图”记忆课文内容。
首先选择文章结构要简单,文章脉络清晰。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繁星》,是我们班孩子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文章以“繁星”在作者不同时期的观察描写作为主线,写出了作者在不同时期观察到的“繁星”不同特点,也写出了作者不同时期观星的不同心情,我带领孩子一起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
1.找出文章主线。
三个时间点,即从前、三年前、如今。
2.找出与时间点相对应的地点。
三个地点,即:家乡庭院、南京菜园、海上船舱。
3.找出不同时间里“繁星”的不同特点。
只找关键词语,不赘复多余的词句。
4.将关键信息整理画图。
 运用图形、线条和不同颜色画图。
最终呈现出完整的“《繁星》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不同时期观察到的繁星的不同特点,初步学会了提取有效信息,让文章为自己服务。
随后本单元的习作恰巧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写习作大纲,最开始孩子们七嘴八舌,围绕着“推荐一个好地方”说个不停,但信息散乱无序,由老师带头画出“思维导图”框架,让孩子们自己提取刚刚讨论后的有效信息,进行完善,师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从“思维导图”中孩子们能够了解本次习作的重点有哪些,要写清楚“古镇”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去写,又可以列举那些具体事例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动手制作“思维导图”时,全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全部参与到“思维导图”中,虽然在把“思维导图”转变为详实的习作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描写不够细致、事例不够典型、没有突出介绍地点的特点等,但基本能把握整个习作走向,不会出现跑题。
通过检索有效信息,阅读课文、文章后制作“思维导图”,由被动的问、答变为主动的检索,再由被动的制作“阅读思维导图”到主动的“习作思维导图”,学生避免了重复阅读,将检索作为有效阅读、写作工具,提高相关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认知天性》[美]彼得·C布朗 [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著
2.《思维导图完整手册》美]东尼·伯赞 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