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3期   作者:徐龙英
[导读] 由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重视公民的公德教育,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在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也强化了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由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重视公民的公德教育,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在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也强化了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使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普遍提高了,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认知得到很大提高,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高校的公德教育
1、公德概念及高校公德教育
        公德就是指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其适用于陌生群体之间,而与其相反,私德是指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主要适用于熟人群体。两者基本概念的区别说明道德具有一定的客观的社会条件,脱离社会条件来谈道德,就如同空中楼阁,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空谈。习近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道德同样也会误国伤邦。
        提到高校公德教育,很多人都认为其内容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德教育一样,无非就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诚然,公德教育确实包含上述五种方面的教育,且上述五方面的公德教育也是社会倡导的公德教育基本内容,而高校公德教育应是对前者公德教育基本内容的升华,高校的公德教育不仅包括公德的基本内容教育,还应包括对大学生公德价值观本位的培养,有的学者认为,公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据此而言,高校公德教育应重于对大学生公共关怀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如果把高校公德教育仅等同于上述五方面的教育,就贬低了课堂公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2、高校公德教育现状
        一方面,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承担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一种可怕的常态,没有团结意识和集体概念,不关注周边社会发展的动态和重大事件,或者形成表面上说一套,私底下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而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确实令公众担忧。
        另一方面,大学生公德意识提高,公德行为失范。在我国,学校公德教育是从学龄儿童抓起,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以“两课”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公德教育,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公德教育,很多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增强,可是大学生在公德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失,大学校园内一些大学生虽然能够严于律已,但是面对不文明行为时的“冷漠”足以说明其公德行为的失范。
二、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初探
        有的学者指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就是特定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实际运作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透过对大德育有效性的分析,反观高校课堂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公德教育实际运作必须与特定社会环境相结合,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只能导致空谈公德;二是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实际运作必须有相应适宜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明确,或者重复都会导致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弱化。尽管德育对象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合力结果,但是“学校的理论的不成熟与德育操作的欠科学加剧了困境的严重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首先,高校德育教师在对公德的认识上存在误读。在西方国家,公德与私德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主流社会对公德要求比较严格,对私德要求比较宽松,而在中国,从古至今,主流社会强调的多是私德,私德主要指“血亲伦理家族”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生活,实际上是放大的私人关系网。”中国向来是对私德要求严格,公德要求比较宽松。再反观我国高校的课堂公德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放大化的私德教育,或者是具有消极底线意义的公德教育,这些教育的结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依旧是冷漠群体中的一员,不具备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事务所应有的自觉的公共关怀,依旧是“中国式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中国式的占座”、“中国式的过马路”,还有更多打上“中国式”烙印的现象或多或少都能映射出我国高校德育教师在对公德的认识方面存在的失误。


        其次,高校公德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公德教育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教学内容。现在校园里倡导的“光盘行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求“光盘”,高校的学生也被要求“光盘”,为什么中小学教育阶段宣传的公德教育内容,高校依然还在做,这样重复的宣传与教育,恰好说明了我国高校公德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制定阶段性的公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公德教育没有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高校德育教师在授课时把教学目标等同于认知目标,忽视了德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使系统化的教学“三维”再次,高校公德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偏差。一是高校公德教育培养的是德育对象对公共事务的自觉关怀能力,而现实的高校课堂德育普遍采取的是强制性的灌输,这种被动的“飞流直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德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与公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只会导致德育对象的厌恶与抵制,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德育的“死胡同”。二是高校课堂公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片面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新的德育生态中功能钝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网络时代已经撼动,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是对教学理念的误读,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但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还会加剧德育的困境。
        最后,高校公德教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德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开展与推进的组织基础和主体力量。高校公德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够很好运用多媒体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够使公德意识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而多数教师尽管也进行了技能和教改培训,但是仍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难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第二,高校公德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职业操守。高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师对公德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以为公德教育谁都可以教,这样就致使高校公德教育者临时性强、流动性强、非专业性强、用心不专,在这些功利性心理的影响下,只会使高校的公德教育更加的苍白无力。
三、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在对高校公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的同时,公众对高校公德教育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正确认识高校的公德教育。高校的德育教师必修正确区分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高校的公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自觉的公共关怀能力的教育,不能简单的把公德教育看作是放大化的私德教育。同时,高校的公德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德教育也存在不同,高校德育教育教师不能把对公德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仍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
        2、正确定位高校公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公德教育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易顾此失彼,所以,应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进行有重点的公德教育,从而避免教学目标的低水平重复,目前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重点应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非仅是公德知识的教育,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公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也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否则会造成高校公德教育的钝化。
        3、改进高校课堂公德教育的教学实践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德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性,采取双“主体”的交流方式将公德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网络作为对学生进行课堂公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高校的课堂公德教育。
        4、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技能高的专业人才,严禁非专业教师充当“临时工”客串德育教师。同时,还对德育教育者本身的道德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不能课上课下“两张皮”,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高校公德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德育对象把公德意识自觉的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细微的公德行为上,增强大学生的自觉公共关怀能力,不断的集聚社会正能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