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课程不仅是理论课程也是实验课程,需要一定的生活实践来支撑。为了增强高中生的化学素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生活中化学资源的挖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增强学生对复杂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有效性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措施
高中化学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并可以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优势,符合新课改要求,具有临床价值。
1引入情景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化学知识引入到有趣的情境故事中去,让学生们体会到化学这门课的奥妙之处。比如在学习“氯元素”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于防毒面具的故事作为情境实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氯气的爆发杀死了很多人类和动植物,但是唯独野猪这种动物可以存活下来,后来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野猪在嗅到刺激性气体时喜欢用它的长嘴巴拱进泥土里,由此科学家得出:野猪拱进地下之后松软的土壤过滤掉了有毒气体,帮助他们存活,继而科学家们利用此原理制作出了仿照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大量应用到军事战争和日常救援中去。这种实例故事不仅可以让高中生们从繁重的学习中暂时解脱,释放身心,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氯元素的特点,扩充相关知识面。
2将化学课堂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发现化学学习的乐趣,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实用、科学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这一专题的课程时,学生对乙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师依据教材启发学生,学生了解到乙烯能够催熟果实。这时教师引入生活经验,将苹果和其他不太成熟的水果放在一起能够促进其他水果更快成熟,鼓励学生思考苹果产生的乙烯可以催熟果实的实际用途,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又例如生活中进行衣物洗涤时,有一些顽固性的污渍都采用“84”消毒液进行清理,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长时间使用此类消毒液,衣服将会留下黄色的一些印记,但是学生往往不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引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生理解氧化有关知识.并且这个现象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用来洗衣物的水中存在很多的Fe2+,当一些比较差的水质遇到漂白剂时,Fe2+氧化变为Fe3+,导致衣服的色彩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加深他们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能力提高。
3在化学实验中积极拓展生活化的素材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入手,进一步拓展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联想生活中类似的化学反应或化学现象,在发散联想过程中,有效拓展与化学课堂主题相关的素材,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钠、镁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材中提到利用灯泡、电池、开关、盐水或其他电解质溶液等观察离子反应的实验。这一实验是为了探究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用到的材料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也便于观测。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对醋、盐水、糖水、碱水等溶液进行测试。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盐水和碱水相对于其他溶液在测试时灯泡更亮,导电性更强,而醋溶液和糖水的导电性则要更弱一些。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离子反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化学反应,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化学习题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趣味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增长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如此,既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乐趣,又能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逐渐向实际生活进行扩展、延伸,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立体、生动起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做到进一步深入理解,全面提升自身化学综合素养。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比如胃溃疡患者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的作用及原理等,鼓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再如,在进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维生素C作为引入,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维生素C能否直接替代蔬菜的食用。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引入。
结语
生活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不仅是为了提升化学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进而树立化学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朱文发。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238.
[2]丁小勤。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例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