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罗新光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情景化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情景化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提出数学问题  能力 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此可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创造性的思维在这个社会中越来越重要,而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问题的提出,是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独立思考以及自我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提问的勇气。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及书本上的内容提出质疑。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犯下”一两个错误,引导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营造让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孩子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进一步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因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1、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创设数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创设数学情境。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麻雀的重量是100( );一只鸵鸟的重量是100( );一头大象的重量是6( )。学生很快便在前面两个括号里分别填上了克、千克,但在解答第三题时,学生便会思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呢?6吨究竟是多重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从现实生活中“看到”数学,并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背景中,将数学知识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如购物情境、乘车情境等都是适合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
        三、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提问的机会。
        纵观我们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分析教材,注重课堂结构设计的环环相扣,无形中把学生提问的时间给挤掉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要发言先举手,如果没有教师同意,即使有疑问的问题也不能提,也就禁锢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做到:
        1、通过多种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
        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下提问的余地。要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

在摆完之后,由学生的提问为什么几种摆法体积都相同,但它们形状不同,因而表面积也不相同?教师自然得出:体积相同情况下,长、宽、高越接近的长方体表面积就越小,包装也就越节省的结论。这样在学生的质疑中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设立“提问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提问卡”,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规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先让学生在“提问卡”上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收集后发现学生记录的问题有: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几十张纸的书为什么就是长方体?为什么有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通过这些记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及教学的进行。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要着眼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设计开放性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如在学完了《年、月、日》知识后,可出示这样的家庭作业:通过学生查日历、问父母或其他途径,写出几个年份每个月的天数,以此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独立探究的方法。
        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多观察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习惯,要培养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只有勤于思考,认真观察,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这种科学魅力。如:学校新的足球场的跑道都是400米,为什么起点和终点都不同?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课余钻研数学的热情。
        2、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
        在解题中适当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指导他们按下列的几个层面提问:一是题中所给条件有哪些?二是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三是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经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便逐渐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既提高了解题能力,又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
        3、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通分》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结果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通分时,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我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表扬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行为,并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昌周.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实验与策略分析[J].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期
        [2]张雪名.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J].数学教学研究,2001(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