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任何学科的教材中,习题都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课后习题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此,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与现行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比较,以此强化习题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比较;课后习题
前言:
在课堂上,教材是连接师生的纽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完成自身知识建构的方式。在化学教材中,课后习题作为必须可少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不同的化学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优化改进,还可以增强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能力。
一、化学教学理念上的变化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对于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教师则需要对化学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才能够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现行教材相比,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对于课后习题内容的选择与化学题的设计,比较侧重对化学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课后习题的趣味性与功能性,更为突出“生本”理念[1]。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必修2的第11页的习题6:“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讨论、演讲、墙报等形式在班上交流”。在这个习题中,主要是对学生对于同位素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考察,还进一步要求了学生对于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该例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察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这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
二、习题数量及类型的变化
在现行化学教材中,课后习题数量较大,依旧为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等类型,并且问题比较基础、简单。同现行化学教材相比,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而题目类型增多了不少,突破了传统教材“题海战术”与机械化训练模式。在新课标教材中,主要增加了调查、讨论、绘制表格、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模型等类型题目,这样设置化学题目,不仅增强了课后习题的综合性、灵活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添加调查、课堂讨论等类型的题目,不仅可以锻炼高中生的思维问题,还注重习题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化学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习题设置依据的变化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对于课后习题的设置,主要是依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经验、思维特点等内容。尤其是每节课的课后习题主要是围绕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难度适宜、循序渐进,这些题目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都可以完成[2]。另外,从课后习题的设置上来看,新教材中该设置了一些具有冲突性的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54页习题8:“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缺失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元素与人体的关系,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课后习题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关系到人体健康,高中生自然比较愿意进行问题的探索,迫切地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网上查资料、请教教师、同学交流等方式,就可以完成这个题目。
四、化学实验题的变化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教材中,实验题的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统计,在新教材中包含的科学探究实现有33个,实践总数为30个,而在现行教材中则为38个和6个。从实验题的变化上来看,在实验类型的题目设置上更为成熟,尤其是更为关注实验的研究性,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有表格需要学生来完成。
例如,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的第89页习题7:“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试设计简单的检验方法区别它们,看哪位学生设计的方法最多、最简单、最有创意”。在这道题目中,可以总结出多种设计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方法。通过实验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结论:
总而言之,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课后习题作为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认真分析不同版本教材中设置的课后习题,并对课后习题进行改进,才能够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皇甫倩.高中化学新教材习题的比较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聂明珍,张文华,彭丽娟.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与现行教材课后习题比较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2(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