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声、思意、达情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董婷
[导读] 在音乐教学中,聆听理解音乐,尊重对音乐主观的理解与表达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聆听理解音乐,尊重对音乐主观的理解与表达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却存在寻求非音乐信息、用标准答案限制对音乐的理解等现象。因此,探索音乐教学中通过“读、思、达”的方法体会音乐的意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聆听;表达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在音乐中寻求非音乐信息、标准答案限制了音乐理解、对歌词的记忆代替音乐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主要特点是:①肤浅庸俗:有“音“无“乐“、有“声“无“赏“,使音乐品质降低。②理性说教:死板的教授技能和乐理知识,看轻体验实践和个性化创造。③艺术视野孤立化:使音乐学习的空间孤立起来,不能与不同门类艺术相融合,很难实现音乐学科的综合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聆听音乐,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了解主观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简称:读、思、达)的过程,阅读、思考、表达分别对应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流程。于是,看重音乐本体,从聆听、体验、表现三个方面出发,通过读声、思意、达情,探索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的意蕴的体验与表达,尝试总结音乐学科的“读、思、达”的方法策略,对小学音乐教学十分重要。
        一、读声——注重聆听
        1.读词
        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带节奏和感情的朗读歌词。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要模仿教师的发声位置从而呈现最佳音色,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来朗读。例如:人教版下册《太阳出来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歌词,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意境。
        2.读谱
        教师可以演唱曲谱,发挥视听联觉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声音加深对乐理知识的概念的理解。如上滑音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的教授书本上的定义,而是通过音响让学生感受体验上滑音的效果,模仿音效,转化成使用。
        3.听音乐
        听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刺激感官,从而辨别声音的音色、音高等物理属性。例如,民乐合奏作品《喜洋洋》,是通过竹笛的音色,音律中快速的音符、顿音以及加花等手法的引用形成独特的韵律美,营造出热情奔放的喜悦场景。
        音乐是主观的,多解的。对音乐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读曲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并且提问学生是什么使你产生这种感受。这是人类以“联觉“为中介对音乐声音属性(音色、快慢、强弱、长短高低)的本能反应。音乐教学要通过“读“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敏锐的联觉。
        二、思意——体验实践
        音乐学科的“思“指的是音乐体验活动。体验是亲身经历,实际体会。体验会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认同,是发现领悟音乐价值的重要过程。体验学习要注意始终伴随对音乐的关注和理解。

听、唱、动、奏、想、画是体验的基本方式。如听音乐做体态律动、听音乐做游戏、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手段、用乐器和乐运动、听音乐画图式、听音乐编创歌词及音乐等等。
        以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歌曲《云》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形式把听到的伴奏音乐用线条、圆圈等图形表现出来,高低随着音高音低有变化。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对不满意可以修改。教师不断鼓励学生,看看谁画的与音乐最符合。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有的画出旋律图谱,有的画出节拍图谱,用具象的视觉图像表现出音乐的世界。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感知体验乐曲的旋律节拍等,还积累了学习经验,是音乐教学有效的策略。
        三、达情——外化表达
        音乐的达情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面的。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音乐表现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音乐的音韵美和意蕴美,陶冶情操,能够通过音乐表达感情,和他人沟通,实现情感的联结。例如在人力劳作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的时候有时候会发出“嘿哟嘿哟”的喊声协调整体步调,调动大家的精神。这种音乐表现达到了音乐与精神的默契,十分震撼人心。在音乐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聆听歌曲,体验并理解了歌曲的内涵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唱出歌曲,或者用乐器演奏出旋律,这样的表达就是音乐表现。
        2.创造
        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学习音乐是为了学会通过音乐思维的特殊方式,挖掘人创造性的天性。创造包括两种学习内容: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即兴音乐创造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造。例如:让学生通过身边的音源即兴编造音乐故事或者游戏,能够利用音乐材料创编节奏或旋律甚至作曲等。
        3.融通
        音乐是文化的精华,不能仅仅把音乐定为音响。首先音乐学习是对学法、技法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讲述音乐课时,任何乐器的学习理论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融汇使用。如学生会葫芦丝的吹奏,那么一定能够推进对竹笛、竖笛、巴乌等其他乐器的使用。其次要关注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的艺术学习可以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联系。如古诗的创作作品加上背景音乐可以感受到诗歌和音乐结合的艺术魅力。
        总之,聆听、体验、表现是对音乐教学中的“读、思、达”的呈现。“读”“思”“达”三者在学科教学中既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其中“读”是基础,贯穿音乐学习整个过程;“思”是建立在“读”之上的审美体验,“达”是获得审美体验之后的表达,是音乐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模式探析[J].北方音乐,2020(07):194-195.
        [2]洪惠玲.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