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区小学音乐教研平台的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吴佳倖
[导读] “同课异构”指一位教师或者多位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和学生学情等因素,
“同课异构”指一位教师或者多位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和学生学情等因素,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构思并开展教学。本文首先介绍了学区小学音乐“同课异构”的研究基础。接着,文章着重对学区小学音乐“同课异构”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阐述,分别从了解与分析“同课异构”的含义;研究与分析选定的教材;交流与共享教学设计;实践与点评教学片断;专家点评五点着手。最后文章又从“同课异构”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同课异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两个方面简述了个人对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关键词:
学区、小学音乐、联合教研、同课异构
一、学区小学音乐“同课异构”的研究基础
        2019年3月开始,上海市虹口区第五学区凉城第三小学、凉城第二小学、复兴实验小学联合组织了音乐教研活动,学区聘请了上海市音乐学科教育专家、虹口区前小学音乐教研员亲临指导。
        我有幸成为教研团队中的一员,并参加了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活动的八位青年教师的教龄都在十年内,在器乐、声乐、舞蹈等专业各有所长。被试教班的学生在学校的音乐课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中部分学生在课余参加校级舞蹈、合唱等艺术社团,具备较好的多声部演唱和舞蹈表演的能力。
二、学区小学音乐“同课异构”的实践与研究
本文着重对“同课异构”活动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进行阐述。活动流程及主要内容如下:
(一)了解与分析“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团队的教师们在查询资料、阅读文献、交流讨论后,对“同课异构”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同课异构”指一位教师或者多位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和学生学情等因素,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构思并开展教学。可以是个人在多班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试教后进行反思与经验的总结,最后找出最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团队观课后,通过集中研讨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最优化的过程。
(二)研究与分析选定的教材
        此次“同课异构”的选定的教材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三年级第二学期“童趣”单元的两首歌曲,分别是《猫虎歌》与《花蛤蟆》。
        《猫虎歌》是一首富有童话色彩的叙事儿童歌曲,歌曲为四四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平稳中带有一丝跳跃,描绘出小猫在老虎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第二乐段的节奏变得紧凑,旋律以附点和切分节奏为主。
        《花蛤蟆》是一首流传在山东地区的徵调式民间儿歌。(见谱例1)歌曲为二四拍, 情绪轻快活泼,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形象地表现了蛤蟆灵活的动作。后十六分音符与装饰音的运用形象地模仿了蛤蟆清脆的叫声,极富童趣。夸张、形象、押韵的歌词琅琅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交流与共享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作品后,每位音乐教师独立设计《猫虎歌》的教案和媒体演示文稿。在集体交流时,专家与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依次聆听每位教师用口头说课的方式,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大家针对每位教师的说课展开研讨。
另外,专家与教师们一同对《花蛤蟆》的教材进行了课堂实践的研究。在初步的备课与交流后,大家一起选出四位正在执教三年级的音乐教师,在下次活动中以各自执教的三年级的普通班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现场教学的实践。
(四)实践与点评教学片断
        经过数周的教学铺垫和课前准备,四位教师分别执教二十分钟的《花蛤蟆》教学片断。以下摘录的是现场教学片断与团队教师的点评内容。其中A教师从舞蹈表演的方面进行拓展,B、C、D三位教师则以合唱教学的方式进行拓展教学,
1、A教师
(1)教学实践片断描述  
    舞蹈拓展环节,教师先完整示范了自己创编的舞蹈,再请全班同学合着歌曲的伴奏完整表演歌曲。活动要求是,在合上音乐的前提下,有能力的学生可借鉴老师的表演,创编自己喜欢且符合歌曲内容的动作进行表演;不擅长舞蹈的学生模仿老师的舞蹈表演动作。巩固练习后,教师请表演得好的几位学生进行展示。
(2)组内教师点评
    A教师有扎实的舞蹈功底,教师的舞蹈将蛤蟆蹦蹦跳跳、夸张逗趣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并没有一味地炫技,而是将自己精湛的舞蹈技能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创编了适宜学生的表演水平的舞蹈动作,同时也给没有舞蹈学习基础的学生留有自由表演的空间。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不过,教师教授舞蹈的过程可再细致一些,如能安排时间先给学生分组创编、分组轮流展示、互评后再集体表演,学习效果更佳。
2、B教师
(1)教学实践片断描述  
   B教师在拓展环节采用了接唱及合唱两种教学模式。第一步是,抽取歌曲中的四个旋律片段分别给红、黄、蓝、绿四个蛤蟆组的学生练习,待学生熟练各自组的演唱内容后,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提示,按照新的顺序接龙接唱。

老师打破了原歌的演唱顺序,呈现出一首截然不同的《花蛤蟆》。第二步,教师请学生将各组演唱的旋律再减半练习,仅保留原歌的部分旋律动机,学生看着老师随机给出的反复、停止等指挥手势先后开始演唱,呈现出一首热烈的蛤蟆大合唱。最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将前两步的学习成果连起来完整表演。
(2)组内教师点评
   B教师的合唱教学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形式丰富且新颖。老师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由于教师擅长合唱教学,授课班级的学生又多是合唱社团的队员,具备较好的合唱能力,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及时地捕捉老师的要求并呈现出来。但由于教师设计的合唱内容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合唱内容在媒体上都没有出示曲谱,没有伴奏音乐,教师只给出少许的音高提示,导致学生们很容易走音,部分没有歌唱特长的学生较难跟上教师的进度。教师的教学准备还需更加严谨、充分。
3、C教师
(1)教学实践片断描述  
        C教师创设了一个蛤蟆和小鸭子一起在池塘里嬉闹玩耍的情境,分别在原歌的第二、第三和第五行,用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加入了一个新的声部,唱“噶”模仿小鸭子的歌声。其中,第二行加入的第二声部用 sol音演唱;第三行加入的第二声部用dol’音演唱;第五行加入的第二声部中前两小节是用 sol音演唱,后两小节用dol’音演唱。(见谱例2)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请同学听出第二声部分别在哪三处出现,旋律有何不同,再请学生跟钢琴的声音练习,最后用师生分声部合作的方式完整演唱。合唱之后,老师再对作品进行了补充介绍,告知学生原来二胡齐奏曲《小青蛙》的主题旋律就是取材于《花蛤蟆》。
(2)组内教师点评
   C教师从合唱、作品介绍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教师的教态亲切,歌声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语调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展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合唱环节的设计难度不高,适用于普通班级的学生。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成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演唱第二声部时的力度能够控制得当,那么两个声部的演唱能更加和谐、动听。   
4、D教师
(1)教学实践片断描述  
    D教师同样以二声部合唱作为拓展内容,声部的安排与C教师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C教师请全体同学一同演唱第二声部的内容,而D教师是将学生分为两组,小红鸭组唱第一处sol音的旋律,小黄鸭组唱第二处dol’音的旋律。教学过程如下:听教师范唱,感受加入第二声部带来的不同感觉;跟着老师一拍一踏步地模仿小鸭走路;再听教师演唱,分辨两处第二声部旋律音的高低与出现的位置;小红鸭与小黄鸭组同学分别练习唱两处旋律;小红鸭组的歌声较低,同学们跟着节奏屈膝边走边唱,小黄鸭组的歌声高,同学们跟着节奏、昂首挺胸地边走边唱;老师播放歌曲,在木琴的音高提示下,学生分组演唱第二声部;加入动作完整表演;生生互评后再次完整表演。
(2)组内教师点评
        D教师在合唱教学中的指导细致、严谨,模仿小鸭子的动作表演,使得整体表演效果更佳有趣、生动。和前两位教师相比,D教师的课前准备也更加充分,不仅将每一步的学习要求清晰、规范地在媒体上呈现,还特地制作了两张手拿小卡片用来提示两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位置加入演唱。此外,教师设计了学生互评的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在完整演唱前,先请学生听着音乐分组练习各自的第二声部内容,从而提高课堂难点教学的效率。
(五)专家点评
观看四位教师对《花蛤蟆》一课拓展部分的教学实践后,专家首先肯定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优点,并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机结合。
2、教师可将简单、不同层次、阶梯性的合唱教学融入到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为后续高年级的合唱学习做准备,但须注重教学难度的循序渐进。
3、教师须牢牢地抓住歌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在学生们愉快地音乐体验中展开教学。
4、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采用“动”与“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1、“同课异构”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同课异构”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教师积累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变革。通过多种方式的研讨,教师们将自己的特长发挥了出来,使得教学设计和专业技能相辅相成。可见,要实现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十分重要。另外,在教材不变的前提下,若需呈现新颖独特的课,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还须有开放性的思维,善于选择和别人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构思。
2、“同课异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们在第一阶段的“同课异构”教研中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原先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比较单一,通过学习,大家拓宽了教学设计的思路,都能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如此,学生对音乐课更感兴趣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五、参考文献
[1]王月萍        清歌流韵皆育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丁力、周增为  美的教育.上海艺术教师教学践行录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六、附录
谱例1
谱例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