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资源 教有情怀的历史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张昆
[导读] 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历史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递知识,服务于选拔考试的作用,更承载着学生创新意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为例,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学科素养        教学资源        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一、基于教材内容分析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思路
        《抗日战争》出自于人教版髙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中的第16课,上承《国共十年对峙》下启《解放战争》。综观教材三目内容,“全民族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胜利”来说,三者之间既不是以时空为序,也没有明显的内在逻辑性,可谓线索不明显、教学内容单一,多以陈述性、结论性语言呈现。倘若课堂教学照本宣科,难免会形成“枯坐听讲”的困境。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以及在生活中对抗日战争相关新闻、影视作品、历史遗址的了解,对抗日战争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缺乏深入全面的认知,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及地位以及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有所偏差。本节课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素材和人文情怀,但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体系杂,如何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编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搭建学生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大挑战。
         综观当下历史史学研究新视角,教育部在2017年对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将“八年抗战”修订为“十四年抗战”,以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时空为序,利用本土抗日名将和口述史研究资料等,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提供新素材、创设情景、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着力探究四个主题:山河破碎日本侵华、众志成诚共赴国难、长夜破晓扬眉吐气、以史为鉴奋斗追梦。课前通过移动终端和智慧课堂向学生推送相关资料料,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课中通过探究互动学习,落实课标要求,分享学习成果;课后借助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体会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明了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史诗,感悟抗战胜利给中国带来的民族自信,进而反思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聚焦家国情怀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设计,聚焦家国情怀
导入:利用庐江籍抗日名将孙立人,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乡土资料和身边的人、事挖掘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孙立人如何从清华学霸成长为抗日名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明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落实家国情怀埋下伏笔。
第一篇章   山诃破碎  日本侵华
材料一:口述史料(抗日老兵徐造熙)1937年,那年他12岁,"八一三事变"后,三牌楼小学的老师带着班上的同学远足,后遇到日军的轰炸,只好渡江来到江浦,又沿着铁轨一路北上,到蚌埠难民营……这一走,再回南京就是十年。
思考:为什么徐造熙一走就是十年?你还知道哪些日军侵华史实?
设计意图:利用口述史料,再现、还原抗战历史,回顾日本侵华历程和日本侵华滔天罪行,通过国家公祭等视频史料,突出日军的残暴,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感,为落实家国情怀奠定情感基调。
材料二: 中国国土面积是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的30倍。日本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居世界第3位,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钨、石墨、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政府朝鲜等,皆已实现,为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日本受到打击非常大。工业总产值年下降1/3,主要工业部门的开工率只达50% ,国内矛盾尖锐。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史料,以史料为实证,多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加紧侵华的原因,突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勿忘国耻,铭记家国情怀。
第二篇章         众志成诚   共赴国难
材料三:1932年,“一·二八”抗战的时候,孙立人的税警总团以第88师独立旅的身份参战,战功卓著。他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部队需要的训练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与国军其它部队不同的训练操典,被大家称为“孙氏操典”。
   1937年9月,税警总团开拔奔赴淞沪会战前线,成功阻击日军七次渡河。11月3日拂晓,日军大举偷渡苏州河,孙立人部激战8小时将日军赶回,当晚,孙立人带人趁夜色欲破坏浮桥,被日军发觉并遭猛烈炮火袭击,全身被炸伤13处,昏迷三昼夜,上海沦陷前夕,在宋子文的护送下,孙立人去香港就医。
         1938年2月,孙立人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孙立人奉命赴长沙重组税警总团,并担任总团长。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了曼德勒会战,取得了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


设计意图:结合孙立人主要的抗日战役,感悟爱国将领守土之责,明了中国军民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变,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世界意义。以此及彼,寄予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
材料四: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之指导。
                                 ——1937年《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正面战场作战概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在14年抗战中总共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特别是淞沪、忻口、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役,直接面对日军主力部队,与之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卫战、阵地战,使日军主力受到巨大损失。
        敌后战场作战概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在全国抗战中,共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根据1946年1月,中共在和谈时期公布的数字,八年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日军占当时侵华日军总数的比例,最低年份是58%,最高年份是75%。在正面战场处于胶着状态之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到抗战即将结束时,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这说明,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成功的。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课堂,向学生推送《中国远征军》、《亮剑》、《东方战场》及个别“抗日神剧”等影视资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的残酷,感悟国破家亡的凄惨壮烈和中华儿女超凡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还原真实的抗战历史,体会全民族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史篇。在这里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学生在震撼之余,感悟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家国情怀也油然而生。
第三篇章         长夜破晓  扬眉吐气
材料五: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美国记者:屈原;苏联记者:苏武;《中央日报》记者:蒋干;《新华日报》记者:共工……还有人说是毛遂。
设计意图,利用谜底,补充太平洋战争、“飞虎队”、斯诺白求恩等国际友人等,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谜底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抗战胜利之源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的全民族抗战,体会中国的世界责任,渗透家国情怀。
材料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中国抗战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拖住和抗击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到94%。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9%。
材料七:“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美国总统罗斯福
   “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英国首相丘吉尔
设计意图,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国抗战也书写了中华英雄儿女英勇反抗侵略者的壮烈史诗。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与贡献。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多难兴邦”,把控家国情怀。
第四篇章         以史为鉴   奋斗追梦
材料八:日本军长士兵诸君: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聂荣臻《百团大战》
材料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也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坚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日本是中国人的闹钟!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大法官梅汝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悟日本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畀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感悟人性的光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引导学生珍爱和平,理性爱国。通过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段,明确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升华家国情怀。
三、基于家国情怀构建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在《抗日战争》一课教学设计中,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四个历史主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课堂教学立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落实了课标要求,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聚焦了家国情怀的培养。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钱穆先生一语道破历史学科教学特有的人文情怀与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教材与现实的切入点,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规划教学设计,借用智慧课堂,整合教学资源,立足情境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容量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既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突破,也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唯有如此,一样的历史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第1版
[3].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实文章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