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杨 超
[导读] 体育为全面发展高素质学生做出了贡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小学体育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摘 要:体育为全面发展高素质学生做出了贡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小学体育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弱,难以改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团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服务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诚实、守信、勇攀高峰和努力拼搏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渗透融合
        当前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做到遵循教材与创设生活情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育教学能够培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在体育课上真正努力学习的学生,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增强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强调思想上的领悟,用精神胜利法帮助学生形成更加主动、无所畏惧的心理。本文就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普及德育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这个问题探究了应对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体育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理论,一部分为实践。无论是体育理论教育还是体育实践教育都与学生德育教育紧密联系。
        理论部分具有很强烈的概念性,例如在布置体育课上活动和课下作业时,能够从思想上使学生达到一定的高度。体育理论部分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任务以及通过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也可使学生树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体育活动的自主意识,认识到国民健康就是国家富裕的本钱,从而积极锻炼身体,为新时代的建设任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些本身就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与提升。通过体育理论教学从思想上启发学生坚持日常锻炼,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健身,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树立每天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措施
        鉴于当前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的现状,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堂中把握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基于核心素养教育需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
        第一,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很多体育运动都是团体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学生需要团结合作方能成功完成运动,体会到运动魅力。所以,团结协作是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意志品格。然而,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重技能教学、轻体育品格培养,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团结合作意志品格的形成。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形成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具体的是,课前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的交流、协商等工作。

然后,其他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小组合作活动,大家相互协作、帮助,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如体育课堂上可以组织进行“三人两足”活动,在活动中,每一个小组员的步调都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摔跟头,成功达到终点。通过这一体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意志品格。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体育活动得以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的基础,学生只有遵守体育规则,才能正常进行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精神品质。由于对象是小学生,机械化的规则讲解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教学法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课堂上组织设计了“泡泡糖”游戏,选择一定人数参与游戏活动,人数最好是奇数。规则为教师喊“泡泡糖”,参与的学生说“粘什么”,教师随机说出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一组接触身体的这一个部位,没有成功接触的学生则淘汰出局。假如,教师说“接触手掌”,学生要两人一组把手掌接触在一起,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成功把手掌相接触的学生淘汰出局。通过这样简单的游戏活动,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优良品质。
        (三)视健康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以健康知识为基础,教师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首要工作就是开展健康知识教学。然而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运动技能教学,这为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埋下了隐患。对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提高对健康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健康知识教学和健康行为引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最重要措施,学生只有懂得了应急处理知识,才能在自己身体出现运动伤害时做出正确处理,把自己保护得更好。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运动项目讲解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应急处理能力。如跑步运动时,教师示范跑步过程中突然摔倒造成膝盖摔伤的正确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消毒、伤口处理、包扎等应急处理知识,使学生形成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二,讲述运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运动项目讲述运动相关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田径课上,当学生剧烈的跑步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不易过快饮水,同时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放松动作,舒缓紧绷的肌肉,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主趋势,指引着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基于核心素养框架探索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体育能力、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观念。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8(1).
[2]李百通.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小学体育课堂的变革[J].赤子,2017,17(35):258.
[3]刘冬萍.新课标下渗透在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