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它应当沉淀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遵循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心理相吻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原则。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道法教学的结合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施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传统文化在道法课堂上渗透的具体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成长。本文中的传统文化特指优秀传统文化,其摒弃了封建思想之中的糟粕,刨除了部分不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是新时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优质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二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情怀,三是厚德载物、正心笃志的个人情怀。三者的层面依次缩小,却又彼此联系,只有将这三种情怀有机地渗透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修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绝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其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观念都具有典型的实践价值。当下我国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只有寻找到传统文化与道法课堂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将其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使用道德与法治以及传统文化中相关观点去看待问题的习惯,才能更好地突出传统文化的优秀德育价值,使之真正地走入初中学生的心底。
(二)坚持与初中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相结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与进步的阶段,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的关键阶段。在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走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并且在课堂上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构中来,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与感悟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三)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是泉与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思想源泉和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下实际进行的创新与拓展。道德与法治是当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主阵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努力构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态势,对于丰富初中学生的个人精神世界,鼓励他们未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依托情境载体,有机地渗透传统文化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之中
情境创设可以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融合的效果,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理论背后活的灵魂,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
以七年级上册《敬爱生命》一课的学习为例,笔者首先会以课本上的素材“寻找失联的马航”为载体情境,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马航事件搜救的视频:在马航失联之后全世界投入了惊人的物力、人力与财力,去寻找客机。
再联系前些年的汶川地震等学生熟知的社会事件,笔者会以此为根据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有限个的生命去投入如此大的财力与物力真的有意义吗?生命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吗?你认为按照孔子的观点,我们应当作何选择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作何选择呢?”在学生们思考之前,笔者还会在多媒体上给出一组材料:“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节选自《黄帝内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节选自《论语·颜渊》)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认知,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握生命的内涵,提升对于生命的认知。教学过程以近些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情境载体,在其中渗透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道法内容与传统文化间建立起了联系。学生通过对于儒家思想之中“仁爱”的把握,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既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敬畏生命”的意义,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注重认知冲突的设立,提高传统文化在道法课堂上的渗透深度
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依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在情境认知冲突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材料帮助学生深化认知,这对于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价值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珍惜自己生命与保护他人生命这两种同样合理的人生态度有时会酿造出道德上的冲突。在进行《珍爱生命》一课教学时,笔者会首先给出《法言·君子》中的一段话:“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然后笔者会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时代楷模杜富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在面临排雷危险时,杜富国向战友大喊“你退后,让我来”,之后意外来袭,杜富国失去了双手、双眼,从此无法再给妈妈一个拥抱。当被问到是何激励着他冒此风险、不顾性命去参加排雷工作时,杜富国说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当地人,可以安心地走出家门”。
这两段材料内部蕴含着道德上的冲突,笔者在课上会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让大家一同交流与探讨应该如何寻找“珍爱生命”与“责任意识”之间的平衡,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还会给出《论语》中的一段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学生们结合材料,在交流思考的过程之中实现了“个人-社会”认知的统一,深入认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与个传统文化中仁爱相济之间的关联。在教学之中,传统文化浸润了学生们的心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三)延展课堂范围,使传统文化与道法内容走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
课堂有限的时间很难真正的让道法内容走入学生的心底,教师需要将道法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之中感受传统文化与道法内容的价值。“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道法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其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完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之后,笔者会安排学生们在课下收集古代文学中以“师道”为核心的文章,结合文章的内容与自身经历,选取一位对于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专门为她写一封感谢信,并将感谢信交到老师的手中。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度过初中校园生活有着很高地帮助。
结语: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机渗透,不仅可以使道法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还可以显著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教师应当深入的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探索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径,将更多优秀的传承千年的传统精神呈现给当下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195.
[2]黄毅菁.小课堂 大文化 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155.
[3]蓝天.用中国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10.
[4]蒋国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28-34.
[5]王慧.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熠熠生辉[J].名师在线,2018(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