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育教学的“标”与“本”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 马素华
[导读] 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这仅仅探及到教育的“标”,而未达教育的“本”,教育的“本”就是学生忘记所学学科知识之后还能够有“剩下的”
        摘要: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这仅仅探及到教育的“标”,而未达教育的“本”,教育的“本”就是学生忘记所学学科知识之后还能够有“剩下的”。真正的教学需要我们“标”“本”兼治。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学设计;“标”“本”兼治     

“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言论。这句话被爱因斯坦在他的一次演讲中如是引用:“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我们要运用剩下的内容去思考,去迎接并战胜困难,去开创我们的事业,去追求我们的美好生活。”多年来,这句话一直在教育教学人群的心里产生共鸣、形成共识。
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地、深入地思考学生在一个阶段该学的学科知识是什么,更要潜心思考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剩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首先面临着各种升学的现实,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回避的,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教育,都绕不开学科知识的教与学。然而,如果我们一味的只注重学科知识教学,这仅仅探及到教育的“标”,而未达教育的“本”,教育的“本”就是学生忘记所学学科知识之后“剩下的”善于表达的能力、敢于质疑的习惯、乐于合作的品质、不惧动手的实践精神、积极向上的奋斗激情、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等等。真正好的教学,需要我们“标”“本”兼治。
下面对比两个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的片段——Fe3+的检验。
教学设计一片段:
教学设计二片段:
        
通过对比两个教学设计的片段,不难发现,两个教学设计中化学的学科知识目标都能达成。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暂时性的掌握了铁离子的检验方法。但是,在设计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明显过于被动,虽然也有一环扣一环的很多问题思考,但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疑惑或疑问,明显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教学生去思考,其结果就是学生依然不会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依然需要别人抛出问题,启而后发、甚至启而不发。这样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方面,除去学科知识本身,学生到底能“剩下”点什么?
在设计二中,通过已做过的真实的实验再现及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冲击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出学生自主的问题意识、好奇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在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开展学习,对学生遇事细心观察、遇惑主动思考等方面的习惯养成都大有帮助。同时,设计中在学生面对众多繁杂无头绪的问题时,能够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向学生渗透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其中设置有深度思考的问题,能让学生主动去探寻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关联,而不只让教学停留在学习知识的浅表。最后设置的悬念问题,更是能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于当前的认知,能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保持好奇与期待,这对于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态度等方面大有裨益。我相信,老师们长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教学,假以时日,学生即便忘记了所有学科相关的知识,一定还能有许多“剩下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即教育之“本”。
    当然,教育教学之功,非两朝三日能练就而成,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更新观念,习惯性的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知识理念之多、之活如流淌的汪洋,我们只有将自身置于浩瀚的知识学习的海洋中,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离开学校之后还有“剩下的”东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