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访,一个颇有年代感的词。“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亲近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家访正是一条暖心的纽带,是温情教育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更能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家访;家校沟通;家庭教育;原生家庭;
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也更为多样一—电话、微信联系和视频沟通方便快捷。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家访不再适合现代的生活的节奏,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网络,一样可以实现家校沟通。其实不然,家访有家访的优势,通过家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轻松实现家校沟通的望、闻、问、切。
一、望:感受学生成长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教育更主张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作用,其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虽然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社会团体,但家庭对人的影响广泛而长远。“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到:“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要回到他的家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通过家访,来到学生生活的家,可以有效观察到学生成长的环境。有的家庭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却非常整洁,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是照顾有加的,对孩子是有要求的。我曾经到过一位同学的家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了一个十平米不到的小房间里,出租屋的过道就是他们的客厅和厨房。孩子的父亲失业了,一家人靠母亲零工来维持生计。坐到那里的一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位女同学总是低着头,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从那以后,对这位女同学的教育,我多了一份耐心,尽量给她机会,找到她的闪光点来鼓励她。希望她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闻:把握家长亲子关系
一百位家长,可能有一百种沟通方式。首先,老师到来,家长都会感觉老师重视自己的孩子。所以一般来说,家长是非常欢迎老师家访的。在自己的家中,家长的言谈也更为放松。从家长的话语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跟孩子的沟通是否存在问题,还能够了解到他对老师对学校的工作是否支持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对我们后续对孩子的教育,对家长的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芳的爸爸,从我们进门后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他是如何重视孩子的教育的,以及自己把他们送去补习班,自己平时怎么教他们等等。
但是孩子就是跟他不亲,不愿意跟他沟通。其实,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家长太强势。强势的父母,在社会上往往扮演领导的角色,他们往往会把这种人际关系的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回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扮演的都是弱势的角色,长期下来,很容易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只要找准了问题的所在,就很容易对症下药了。
三、问:了解学生家庭表现
在家访之前,我们其实对孩子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例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和同学、老师相处的情况,孩子的学习态度等等。在家访的时候,我一般都会了解这个学生家里有多少个孩子,学生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妹妹,有没有跟老人家一起住,平时有没有在家帮忙干一下家务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很容易就打开家长的话匣子,家长很容易就会顺着我们的话题走下去。有一次,我去家访一位厌学的孩子小明。当我问到小明的爸爸有多少个孩子的时候,他爸爸说两个孩子,小明还有个哥哥,哥哥一直以来都非常地自觉,什么事情都不用爸爸妈妈操心,不像小明,总是不听话,一点都不像哥哥。小明坐在旁边,一声不吭,两只手紧紧地攥着。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赢得孩子,寻找到联结孩子心灵的纽带,就是让他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爸爸经常不经意的这种做法,使得孩子很容易就失去了归属感,他感觉爸爸是不爱他的,潜意识里觉得他在这个家是没有价值的,这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不利的。
四、切:有效促进学生成长
在家访进行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后,对症下药就容易多了。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基础性的教育,而且是主导性的教育,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永远代替不了的。所以,现在很多的学困生,其实问题的根源都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要找解药,就必须要回到问题的核心,家庭当中去。通过家访,我们可以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孩子、帮助孩子,甚至是帮助家长,帮助其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从而使得孩子可以改正不良的习惯,实现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育并存,而家庭教育又最为重要。这些年家庭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学校大力发展家长学校,设立专门的课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每个家庭的问题又各有不同,要给每个孩子,每个家长开出不同的药方,就必须要回到他们的家庭当中。所以,看似古老的家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龙.中国家教百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203-204.
[2]林文采.心理营养[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16:201-202
[3]陶真 杨军.改善原生家庭对学困生不良影响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0(0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