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而探幽,开“窗”见人性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李妙芸
[导读] 1.整理概括小说情节,掌握对比中体现人物形象的特色。 2.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3.结合中国古文化,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教学目标】
1.整理概括小说情节,掌握对比中体现人物形象的特色。
2.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3.结合中国古文化,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窗”的深刻含义,思考人性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梳理情节
        两位病人同住一间病房,靠窗者每天为同伴____________,远窗者起初很享受,可是后来 _________,以至于在同伴病发时___________,终于如愿来到窗前,可他看到的却是___________。
        (学生开始朗读)
        生1:讲述窗外的故事——心想为什么不是我呢——见死不救——光秃秃的墙
        师:窗外的故事?是故事吗?
        生2:讲述窗外美景——心生嫉妒——见死不救——光秃秃的墙
        师:在这四个主要情节中,最令你震惊的情节是哪一个?
        学生一致认为: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二、一个问号,那“一堵墙”析人物
        师问: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能不能读出其他的语气语调?如“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学生齐读、自读后,有人举手。)
生:我觉得我读出的是问号,为什么另一位病人看到的窗外是一番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是的呢,靠窗的病人明明看到的是美景啊,怎么后来变成一堵墙了呢,还是光秃秃的?请你用疑问的、困惑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好吗?
生读。(第一次读得放不开,要求再读一次,第二次读得比较放松。)
师:那么靠窗病人所看到的是怎样一番美景?找出相应段落。
生:窗外美景(4、5段),齐读(读得七零八落,声音低而沉)
师:(笑)要是你们是以这样的语气语调给别人讲述窗外景色,听者能感受到这是美景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摇头)
师:我们一句句来读读看:
①“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师问: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答:闲适
师问:你觉得抓住哪些词来读,就可以读出这种闲适感?
生答:“一泓”“漫游”
师:那你尝试着读读看,好吗?
生读,语速放慢,重音体现,颇有闲适之感。
②“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师问:为什么要写孩子们在玩耍,年轻人在散步?老年人夕阳下散步就不美吗?
生答:孩子和年轻人更富有生命力和朝气活力,而这两个病人都病重,所以更需要这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景物来鼓舞生存的斗志和意念。
③“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师问: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景色之美,应该重读?
     生答:“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然后读。
     师问:窗外的景色无限美好,窗外的生活无比精彩!其实将景色讲述的越是美好,越是能体现靠窗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热爱生活。
     师问:他将窗外美景描述得如此动人,既是说给自己听,更是讲给病友听,所以这位靠窗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善良,关爱他人。
     (教师板书)
     师小结:这到让我想起我们中国古人的一句话,《论语》中的“仁者不忧”,是啊,内心仁爱、宽厚的人总是无忧无惧,哪怕外面风雨如晦,内心依旧可以阳光明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别人的关爱,我们都会心怀感恩,可是这位远窗者不但没有感激,反而心生嫉妒,我们来看看他这个嫉妒心理产生的过程。
        生齐读:心生嫉妒(6、7段)
        师:大家可以在一些问号当中窥见他心里一点点变化和扭曲的过程,找找这些问号吧!
        生:“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师:我们发现他读的时候重读了“偏偏”“不应”“不该”,很好,那请问为什么这些词要重读呢?
        生:“为什么偏偏是他,而不是我,为什么不应该是我,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本来就应该是我的!”
        师:这世上的好东西,本该就是我的——这是怎样的心胸?
     生:自私、狭隘!
     师:自从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这位远窗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中如何描述?
     生:“彻夜难眠”“病情加重”
     师:看着这个病人被这个欲念折磨,我忽然觉得咱们老祖宗太神了,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说过:“小人长戚戚”,那些心胸狭窄的小人,只能终日忧愁啊!
    (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两人的故事,倒是让老师想起了一个中国古时候的一个小故事:(大屏幕显示)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师:看完故事大家都笑了,其实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相差真有那么大吗?——回到文章开头看看,这两个病人的生活际遇相差大吗?
        生:不大!或者说基本一样。

“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可是他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大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让我们多一些宽厚、仁爱,少一些自私、狭隘,我们便能看见窗外绝美的风景!

三、一个叹号,那“一堵墙”晓心理
师:我们刚才就某同学用问号去读最后一句话,展开了一番讨论,那么有没有同学还愿意用其他语调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觉得可以用感叹号,“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用感叹号读起来特别爽,特别解气!
师:那你读读看,好吗?
生读(重音凸显,语气强烈)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感叹号读起来爽气吗?
生陆续点头。
师:那么我们尝试着来改一下结尾:
大屏幕显示:
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清澈的湖水、闲游的天鹅、嬉戏的孩子 、热烈的球赛、盛开的牡丹、美丽的姑娘……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他觉得幸福极了,而先前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生:默读后眉头紧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情绪激动:“老师,这样不行,绝对不行!要是这样的话,太没天理了!”
(全场笑)
师大笑:什么叫“太没天理了”?
生:就是这么冷酷无情的人,怎么可以最后拥有如此美景?冷酷无情的人应该没有好下场才对!
师:说得好!冷酷无情者是不该有好下场的!那你从哪个地方看出这是个特别冷酷无情的人?
生:从他见死不救的那个情节最能感受这个人的冷酷无情。
生齐读:见死不救(8—11段)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师:这段文字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冷酷”?
生:“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地看着”“仍然盯着天花板”。
师:无论对方如何痛苦,他始终无动于衷,而对方愈是痛苦则越能体现他的冷酷,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女生读正体字,男生读括号内斜体字。
大屏幕显示: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卡住了……(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停止了……(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
师小结:在女生渐渐低下去、沉下去的声音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病人痛苦地走向死亡;在男生一声声回环的问号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欲念就像一个恶魔一样缠绕住他的心,吞噬了他的灵魂,泯灭了他的良知,直至人性沦丧、残酷残忍!

师:除了这一处特别能体现这位远窗病人的冷酷无情之外,还有哪里也可以看出他已经被欲念纠缠得失去了人性?
生:结尾处。病友刚死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搬到窗前去: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看到的就应该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因为冷酷无情者是没有好下场的!
生点头表示赞同:
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四、一个省略号,那“一堵墙”见人性
师:那这位远窗者一开始就是如此冷漠的人吗?
生:不是。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享受——惭愧——冷酷
师:这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让我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的诱惑能改变一个人的方向,大的诱惑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而文中这位远窗者的本性正是被自私的欲念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诱惑,那么如何才能保有自己的本心不改变呢?《论语》再一次给出了答案:
大屏幕显示:
“君子义以为上。”
        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内心的制约。一个人内心有所制约,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于丹《论语》心得
     生各抒己见:是啊,如果我们的内心多一些制约,那么站在红绿灯口的时候,就可能会少一些中国式过马路;如果我们的内心多一些制约,那么在食堂排队就餐的时候,就可能会少一些争抢和拥堵;如果这位远窗者的内心能多一些制约,就不至于为了能坐在窗前而变得见死不救……
师:无论古今中外,我想做人的准则还是一样的,所以结尾句的后面还可以是省略号,让我们看到这堵墙后面无数的人:热忱善良者看见丰富美好,自私狭隘者看见阴冷单调,自我制约者总能保有本性,而为所欲为者终将道德沦丧,所以这扇窗更是一扇人性之窗,所以:
生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墙……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窗外美景        美好 精彩     热爱  善良        “仁者不忧”
        
        心生嫉妒        私欲膨胀      阴暗  自私        “小人长戚戚”
        
        见死不救        冷酷冷漠      人性沦丧           “君子义为上”
        
        光秃秃的一堵墙。?!……               人性之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