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思考 在文本中成长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林万海
[导读]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文本细读,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钻研文本,主动思维,加深理解,释疑答惑,享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品味审美乐趣,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  文本  思考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是带领学生步入文本世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载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文本深层思考,通过挖掘文本的原生价值,品读文本,释疑解惑,品味感悟,让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做个性解读,提高阅读含金量,真正做到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素养。
        一、阅读文本与生活体验相联系
        艺术的根源在于生活,生活也是学习文本的根源。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文本阅读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产生联系,构建学生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护车夫”这一部分时,抓住重点词语“饱经风霜”进行教学。老师让学生用自已的话来解释什么是“饱经风霜”,这个词对学生来说,生活体现不多,重点是要会观察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特别是从老一辈的身上去发现。回归文本教学,老师请学生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思考: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干活肯定非常累、身体肯定不好……)小结: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阅读思考,学生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使“饱经风霜”一词融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鲜活的元素。
        二、阅读文本与情景体现相融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情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天的蚂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设置情景问题:小动物们会如何鼓励巨人?出示“试一试吧!________”练习,后又创设“鼓励伙伴”“在家父母鼓励你”这样的生活场景,为孩子们提供了迁移学习的方法,从学习课文到指导生活,这样的做法形象、有趣。在“分角色表演”环节中,学生通过与老师合作、同桌合作感受巨人的胆小,特别是老师与学生表演对话时,扮演巨人夸张的动作,生动地再现画面,让孩子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理解“连连告退”,在孩子们心目中塑造了一个胆小、懦弱的巨人形象,也更为对比后面小蚂蚁的勇敢、坚持做了铺垫。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多地领悟学习内容中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老师帮助学生建立文字的情境,形成视觉的多感官配合,以及具体情感与抽象思维的衔接,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要主动学习。
        三、阅读文本与感情朗读相促进
        《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突出这个“情”字,情是课堂的灵魂和精华,那是读者走进作者内心深处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倾听,是灵魂与灵魂之间默契的对白,升华的是读者情感体验独一无二的美感。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交融。
        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朗读时,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横看,侧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庐山美景之后,内心发出无限的感慨:“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庐山美景的不同侧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移步换景,仿佛置身其中。再次朗读时,学生已不是在读苏轼的诗,仿佛是在自说自话,俨然已经成为作者的真实代言人。角色换位的朗读体验,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当中,似乎不是在欣赏庐山的秀美风光,作者抒怀言志的真实感受与学生单纯质朴的情感体验便一下子激活了课堂。
        文学是心灵与情感的艺术,作家用整个身心浇铸一座艺术的丰碑,用全部的情感灌注一座灵魂的灯塔,读者就必须用整个心灵去触摸它,用真挚情感去体味它,才能让文本焕发出潜在的生命活力。
        语文的根基在文本,学习的途径在思考,学习语文要做到与问题相伴,与心灵对话,从而让学生自己感到有收获,有兴趣,让学生真正回归语文课堂,“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感悟”生命的价值,与作者进行“内在意义的交流”。语文教学要探索有思维含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文本中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行文本解读和思索,由浅入深拾阶而上,将阅读文本与自我思想进行重构,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提升阅读质量,达到人中有本,本中有人,人本交融,以至人本互动、人本对话的至妙至佳的境界。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阅读以问题为导向促深层思考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QG1352-3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鲍道宏.从“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反思小学阅读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4)
2.鲍道宏.教儿童学会阅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3.鲍道宏.文化统整与校本课程开发,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