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促学,提升素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张任明
[导读] 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概念、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呢,需要我们调整思维,深入理解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概念、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呢,需要我们调整思维,深入理解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现状剖析,对症下药
        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开始,对于新建的一所学校,教师和老师是相互陌生的,因此在开学初科学教师分别对四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喜不喜欢上科学”问卷调查,大体概括如下几点:
喜欢42%    不喜欢58%
1.上课可以学习很多科学知识
2.可以做实验,好玩    1.老师讲的科学知识听不懂,就让背诵
2.做实验时不知道该怎么做,观察不到实验的现象
3.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会说
        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科学知识概念建构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科学素养方面的欠缺。因此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得到有效提升,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按部就班,对症下药。
         二、课堂开刀,细化操作
        从自己的课堂着手,将科学素养的具体目标落实到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孩子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升,下面我将结合案例来汇报一下通过课堂打磨取得的几点有效策略。
        (一)科学引导语言,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能力的提升需要科学教师引导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引导语言的准确、简洁、严谨等方面。?
        1.教师引导语的准确性?
        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科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引导语首先必须是准确的。科学概念的表述,需要反复推敲所用词汇,保证概念传递的恰到好处。例如《金属》一课中,探究金属的性质时,选取铜铁铝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是铜铁铝是比较常见的金属,通过探究铜铁铝的共同性质总结出金属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2.教师引导语的简洁性?
        教师的引导语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课的引入部分,简洁、干脆,几句话就进入新课的探究活动是最有实效的课。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在《凝结》一课是这样开头的: “向镜面上哈一口气会出现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谁还有别的什么发现吗?” 这四句话代表四个认识过程,第一句是猜想,第二句是方法,第三句是证据,第四句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自己的解释。这就是上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的课,初步建构凝结的前概念。?
        3.教师引导语的严谨性?
        科学教师的教学引导语言还要严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发现,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猜测和推测。在没有实验或足够的证据证明以前,这些只是猜测和推测,我们描述时,一定要讲究语言的严谨,用上“我们猜测,我们推测,可能……”如,学生们在认识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后,推测滑轮组的作用时,就要说成“我们根据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推测滑轮组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力的方向。”在没有数据说明前,不能肯定地下结论。


        (二)巧用引导语,探究有实效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整个探究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必须有教师巧妙的引导。没有教师有效的引导,探究活动往往会费时低效,这就需要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引领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
        1.设疑的巧妙导入?
        设疑往往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故事引入、猜迷引入、复习引入、魔术导入……引入时要注意用时不要太多,避免重复啰嗦,还要注意语气语调,切不可平淡如水,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玩磁铁》一课采用魔术导入,课一开始,教师表演手(手中藏着磁铁)隔水取大头针,“你能解释这个魔术现象吗?”“你想表演这个魔术吗?”引发学生探究磁铁奥秘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整个探究活动学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去发现。
        2.探究前的引导语言?
        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围绕学生提出的想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逐步制定实验研究计划。如《金属》一课,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验证铜铁铝的四个共同性质,虽然都比较简单,但是探究前没有引导好,很容易出现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探究的情况。因此在磨课过程中注意了对学生的巧妙引导,面对出示的实验器材,教师导入:既然你认为金属有导热的性质,你准备利用哪些实验器材,怎样验证呢?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更科学呢?引发学生先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想好了再动手往往事半功倍。?
        3.探究活动后的引导语言?
        观察、实验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如《斜面》一课中,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实验,提示学生在实验后分析获得的数据说明了什么?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让学生在动脑中得出实验结论,收获发现。
        (三)引导设情景,交流更顺畅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科学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所有学科所共同拥有的核心素养。所以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师语言的运用为学生开创各种“交流”情境,供学生历练,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
        1.“范句”引领,让学生更规范地表达。
        使用规范引导语言,这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前提。 在学生交流前,尤其是低段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范句”,引导学生规范地来回答。 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知道了表达交流时要合乎语言规范,表达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如在《金属》中,三个实验需要同时进行,防止学生毫无目的表述,教师加以引导,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你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到什么实验现象?三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规范地来回答。
        2.“生生”交流,让学生更有机会表达。
        创设交流机会的情境,这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条件。课堂上常规的交流方式是“师生”对话交流,由教师组织交流,可能会导致学生交流的面变窄、时间变少、思维碰撞变弱,也就意味着学生减少了表达的机会。不妨为学生创设“生生”对话交流的情境,由学生组织展开交流。 如《凝结》中,学生对于温水的使用意见不统一,可以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在不断的交流时,不仅理顺了实验步骤,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针对科学素养下教师引导语运用的粗浅探索,也许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来看,这些举措在科学课堂上的确发挥着作用,切实解决了自己在一线课堂上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