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关系里,沟通是一种自然的、无处不在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接收和回应信息,使信息通达。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沟通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通过是聆听孩子的心声,让他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所遭遇的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协助孩子释放情绪,给予孩子良好的引导,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通这种过沟通了解父母的想法,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接纳。
教育的本质是影响、是激励,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沟通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那么,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爱的关系、保持保持信息的通达,从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启发孩子的思考,迁善孩子的心态?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特别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沟通形式——亲子沟通。
但现实中的亲子沟通往往有陷入“妈!求求你了,别唠叨了行不行!”、“爸,你又要开始给我讲道理了吗?”或者是“父母单向的训话”、“双方无话可说”等等尴尬模式中,相爱的双方因为沟通的不顺畅影响了他们爱的质量,影响了他们爱的信息的准确传递,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那么父母与孩子怎样沟通才能更畅达、更有效呢?
一、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创意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所以,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特别是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特点,去成人化,以孩子的视角来沟通,而不是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着童心做家长”。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说:“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自成一个物种,大人是另外一个物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敌人、自己的规则。”这句话精炼的指出了为什么亲子之间难以沟通?其根本原因是成人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思考逻辑,成人更有生活经验,而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需要先摒弃这种经验,是放下身段去学习孩子的语言和思路,了解他们的规则,形成共情。案例:儿子4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爬山,返程最后一段路的时候,他开始耍赖想要大人抱。爷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走的相同的路,怎么就你累啊?小孩是不知道累的,咬牙坚持,走完这段路。可孩子撅着嘴说“我就是累了,我走不动了”,说完就坐地不走了。于是,我走到孩子跟前说道“儿子,你今天真了不起,走了这么远,肯定有点累吧,来!爸爸抱你”,他一下就不生气了,露出高兴的神情,我一边伸出双手,一边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跟着我的脚步走,等我数到3,我就抱你”,于是,孩子站起来,开始跟着我的脚步,我大大的跨一步,数“1”,他也跟着跨一步,我接着跨一步,数“2”,他继续跟着跳一步,接着,我在前很有节奏的数口令:“1 2 1!”、“1 2 1!”,他嘻嘻哈哈的跟着我追上来,一路上留下我们俩追逐的欢笑声····在最后一点距离中,我还是抱起了他,表扬了他的坚持,已然成为一个男子汉了。
二、充满同理心的倾听
前面我们说过,亲子沟通,更多的是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心声。那怎么样孩子才更愿意真实的表达呢?最好的方式便是倾听,充满同理心的倾听,不带评判,设身处地感同孩子的身受,这不仅能打开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神秘通道,还能滋养孩子的身心,温暖孩子的世界,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孩子说他感冒了,他其实需要的是父母关心他哪里不舒服?需要爸爸妈妈给你做什么?而不是批评他衣服穿少了、空调温度低了···;他受了委屈,心里很难过,这时他需要家长感受他的心情,帮助他调整情绪,或者引导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果家长只是说“没关系、要坚强”之类的敷衍式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了,进而变得无话可说。
三、客观描述行为,表达主观感受
这是亲子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孩子回到家,打招呼也不回应。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皱眉,然后说到:“我跟你说话呢!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试想孩子会有继续沟通的愿望吗?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说:“孩子,看到你脸色凝重,爸爸感受到你好像有心事。我能够帮你吗?”这样也许就不会错过一次很有必要的帮助他成长的契机。
四、肯定和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尽量不要直接夸他“你真棒”、“真聪明”之类的,而是表扬他认真和努力时的过程。比如:孩子一个人收拾了自己的玩具,我们可以说“哇,你今天一个人整理了这么多玩具,摆放整齐、归类准确,做的真好!”。
五、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
沟通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沟通中的最好润滑剂,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了解幽默与取笑的不同。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该先试着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比如,当有一天,孩子养的小乌龟死了,伤心地哭着问爸爸怎么办。爸爸把乌龟捏起来,直接丢进了垃圾桶,说:“不就是个小乌龟嘛,哭什么哭?我明天再给你买一只就是”。可能在孩子心里就只有惊讶、困惑、委屈、伤心……父母没有权利去指控孩子的感受,更不要批评孩子不够坚强,我们应该接纳、认同,去善待自己的情绪并帮助他平复。
六、多一些肢体动作的交流
根据赫拉别恩交流法则:语言在交流中占到7%的比例,语调在交流中占到38%,动作却占到55%的比例。因此,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中,拥抱,可以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亲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开心和快乐;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帮助亲子沟通“无声胜有声”。
七、尊重孩子、平等沟通
在家庭里,创造一个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被尊重的、被信任的,与父母的沟通是轻松愉快的,是不用有任何疑虑的。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父母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他们选的不合适,爸妈可以给出意见,但最终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行为、说出怎样的话,家长都需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充分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关系,倘若只是一味的责备和奚落,只会让孩子关上自己的心门,变得"叛逆"。比如,春节期间,走亲戚就变成了“大型才艺表演现场”,父母们带着自家娃儿走亲访友,酒酣耳热之际不忘让孩子在外人面前露一手,如背古诗、跳舞、唱歌、弹钢琴等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教导有方,也不管孩子心里是否乐意。如果孩子不愿意,就报以“你看看别家孩子,表演的多好,你不要那么胆小。”甚至有人起哄:“不表演就不让吃饭了!”可能直到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才悻悻作罢。还比如强迫孩子打招呼、强迫孩子分享,谈何尊重、谈何心灵自由?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不要将孩子当成家长炫耀的资本,学会尊重孩子,才是合格的父母。
教育在点滴间,沟通于有形和无形中。关于亲子沟通的方法还有很多,有些可能会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尊重孩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随时在意我们的身教与言教,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孩子终会成为他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