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素质型”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   作者:赵凡中
[导读] 学生的自愿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生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多个环节,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
        一、 教书智心——让学生愿学
        学生的自愿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生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多个环节,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自愿地学习,教师要进行端正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培养目标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间的关系,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把个人的学习行为同国家的兴亡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教育富于具体内容,建立起精神支性,使之全身心地投人学习。
        要让学生自愿地学习教师应创设种宽松的使学生能够自愿的课堂环境。这种环境首先是师生间平等,隐治的关系;其次是课堂教学上的民主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为每个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交融,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要让学生自愿地学习,教师还应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的激励手段,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主体性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相长的原则、智能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变盲目为主动,由被动到自愿地学习。
        二、寻疑激趣——让学生爱学
        “学贵会疑”。怀疑是发现、设想、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科学地诱导学生对同一事物、问题,以不同角度、方面思考,寻求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法。如讲“都德”的《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出:“小弗朗士上完最后一课后,心灵受到那些震撼,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怎样去捍卫本民族的尊严、保卫本国的领土?”这些问题,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通过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并得出不同的结果,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贯穿活动——让学生活学
        活动性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运动,而是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学生自身的认识活动,是任何其他的人或物所无法代替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语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语文”这一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这种思维活动,就不可能学好语文。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即让学生动眼看老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老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诸多问题,动嘴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分层次设计题例、分层进行提问、分层进行指导。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抬起头”,“举起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科学思维训练,得到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活动性”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四、知情一体——让学生乐学
        所谓知情一体是指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审美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人的情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教学活动的源泉,可产生远大的牵引力。“披文以人情”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学作品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情动而辞发”可激励学生神思飞越,掀起思想感情的浪花。
        五、涵咏诵读——让学生巧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有形象性的特点,教材选编的各类课文,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涵咏诵读,学生在反复吟诵体味中再现形象、复活情节、触动情感、渐人佳境,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去把握课文主旨,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少做些浮光掠影的讲解,多搞些以声传情的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活动,采用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动心动情的教育,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出课文的韵味。如讲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其花大力气分析诗歌的层次、内容、写作特点,倒不如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甚至表演更容易造入作品,与作品共鸣。
        六、授人与渔——让学生会学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授人与鱼,只解日之饥;授人与渔, 足食终身之鱼”。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正是“终身之鱼”的问题,而不是时一日的饥饱问题。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尤其是要把能力,如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观察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着眼于学生个人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施教的最终目标。教学中应把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并逐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化为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作比较、找联系的能力和形象化、具体化能力,以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总之,“素质型”语文课堂教学,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思、多问、多说、多做;以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因势利导。充分体现自愿性、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知识学习,又重视能力培养;既注重学“知”,又重视导“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由“愿学、爱学”到“活学、乐学”直至到“巧学、会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