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   作者:管茂凤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应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应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  注意力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解决问题上面下功夫。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一.数学课堂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及到每个学生,这样会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越来越厌学。要想让学生参与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有能力参与学习。只有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信心,才会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考虑本节知识的结构,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新课,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来解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完成老师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相遇问题中,我设计了放学下雨,母亲来接你,在回家的路上与母亲相遇,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抓住学生注意力,引领进入学习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机会,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兴趣就会低。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情,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之中,就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出来的问题,知识不仅不容忘记,而且学生还愿意去学,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着玩的思想,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在相遇问题教学时,为了让学生 “相对”、“相向”、“同向”等词语的理解,可以采用学生的表演这些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生通过表演很自然的把新课内容引出,理解运动的过程,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不在是教师的课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三.把问题交给学生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喜欢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没有任何讨论交流和创新,这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良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学生简单的说出答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交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只有让学生发现的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注意力才会更集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把观察和实践相结合,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总是觉得太简单,这样会让学生眼高手低,所以教师要实时把握,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解题的技巧方法,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紧抓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自我认识和发起挑战,迎难而上,同时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相向而行,相距800米”时,先让学生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很简单的想到相遇前的情况,并很快找到路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在让学生继续走到相遇,问接着走会怎样?把问题在一次交给学生,并让学生互相讨论,这种情况和上面有什么不同,路程关系是什么?学生兴趣很高的讨论,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多种思维考虑问题,从而化难为易。
五.让生活中的事例走进数学课堂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解决书本中问题,但联系生活中的题目就不容易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入生活到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离不开。
        1.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生基本掌握概念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延伸促进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那些是圆,再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是圆的应用。这样通过多种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就充分,形成的表象也鲜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明朗。
        2.让学生走向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至用
        在教材中或练习上,往往存在一些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至用。如,教学完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足球场为足球比赛画一个中圈;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来了解自己家半年来的电费情况等。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局限于书本知识,需要教师把握教材,把知识融入生活,从生活事例中提炼知识,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和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主人。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