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   作者:鲁俊楠
[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可以为提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可以为提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一、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述
        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次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都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有效教学即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也就是指教师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取得的最大教学成果。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评价“有效”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学生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思维更加敏捷,学习效率更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现状及问题
        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初中生处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较难直接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较难通过数学现象掌握数学规律,较难根据已知条件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这些都说明初中生普遍存在观察力弱、发现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导致学生们表现出“题型变化就解不出题”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比较有限,思维逻辑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因果关系颠倒、推理无根据、思维局限、死板套用公式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初中生对数学公式、定理并非理解性记忆,而是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适当的引导,影响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除此外,初中生群体中已经开始出现对数学学习兴趣底下、积极性不足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对数学学习真的没有兴趣,有的是懒得看书、动脑思考,习惯了依赖老师的讲解,只是因为数学是必考科目不得不学而已。
        (二)教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与教学工作常年打交道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短短的课堂时间用来讲知识还不够,应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看到成果,如果成果不佳学生耽误的时间回不来,如果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又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数学教学的困境。年轻教师具有更多的冲劲,愿意拿出课余时间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学生情况、课堂进度的掌控能力有限,较难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草草收场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知识量较小学大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拿出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就缺少时间去强调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方法,两方面难以均衡,总拖堂也不是办法。
        三、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优化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切入点,从直接展示数学公式、定理转变为鼓励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图1内容,设一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长度,求图1中大中小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图1 勾股定理
        学生计算后可得到小正方形面积9,中正方形面积16,大正方形面积25。教师问: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三个正方形围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观察可得:小和中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三个正方形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问:如果我们将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正方形面积还有这个关系吗?学生动手尝试可得结果。教师继续问:如果把这个问题转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成立吗?这样教师就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了勾股定理。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度
        无论是采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还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时要注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站稳引导者、辅助者的岗位,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有所收获。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部分内容为例,行程问题是一元一次方程部分中常见的出题方式,也很容易出得有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借此来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提出假设、列方程、解决问题。例如:AB是同班同学也是邻居,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使1千米。今天早晨AB一起出发,以3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6分钟时,A发现作业忘带了返回家中取,返回速度为5千米/小时,B原速前进。A取到作业后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B,问当B到学校时,A追上B了吗?在解这类方程问题时,学生有不同的解题习惯,列出的方程也不一样。在假设A能追上B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用开始追及后A路程+追及前路程=B路程来列方程,有的学生则用开始追及后A时间=B走完全程时间来列方程,虽然列出的方程不同,但最终结果时相同的。不同思路、不同方程、相同的结果,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希望看到的。
        教师在尝试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时要注意课堂节奏,将学生可以自己学习的部分挪作课前预习,以预习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将课堂时间更多留给学生思考和答疑,逐步让学生习惯于在数学学习中思考,而不是只用耳朵听。
        结束语:数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在中考试卷中占据较大的分数比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面对不同学习状态、学情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多的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颖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证研究[D].深圳大学,2018.
[2]张海营.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思考[J]. 中学数学,2020(14):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