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致力于探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在遵循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积极的认知、探究情感,继而达到优化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想要让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中学数学教学,还需要同仁同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心理学效应;教学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更要懂得心理学。”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些细微心理活动,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左右人的行为,从而导致事件的不同结果。所以,在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下督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如此,才可以为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一股清流,掀开高效数学教学的神秘面纱。以下就是笔者对心理学知识和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一点经验探讨,望能抛砖引玉。
一、利用“门槛效应”,积累学习信心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门槛效应”,而所谓的“门槛效应”,指的就是当人们在满足一个小的要求之后,就会紧跟着延伸出一个大一点的需求,进而其他欲望也是随之而来,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得寸进尺”。在实施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学上的规律,比如,对于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课质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其做一些约定,如“如果你可以一节课不说话,专心听课,那么,老师就奖励你一颗小红花”,在学生做到之后,教师再抛出一个大一些的要求,“如果你可以连续一周上课认真听讲,且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和全班同学赢得一次集体外出郊游的机会。”,就此,通过给学生提出不同阶段的小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为整个班集体赢得荣誉,构建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相互帮助,积累数学学习的信心,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结合“首因效应”,提升学习兴趣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如果初次看到一个人,并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那么,在潜意识中就会生成一种想要再次接触和邂逅的心理,我们称这种心理学现象就叫做“首因效应”,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
这种心理学效应也可以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比如,教师高度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启发,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者是从每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入手,通过调整教学导入方式,化教学的无趣和枯燥为有趣、形象,那么,就可以从新课教学伊始就奠定整个积极的情感基调,而相反的,如果教师带着负面情绪上课,或者是教学导入环节平平无奇,那么,又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此,从“首因效应”来看,教师要合理调控自己的教学情绪,不要从课堂伊始一直将负面情绪贯穿到课堂教学末尾,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才会提升。
比如,在教学指导“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知识时,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某一元二次函数是单调递增还是单调递减呢?对此,笔者从一开始就引入了生活中商场打折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每下降5元,商品销售量就会增加20个,但这个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没有底线的,那么,商品价格下降多少时,商品的销售量是最大的呢?最大的销售利润又是多少呢?就此,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但不起眼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继而从教学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为接下来的描点、连线以及分析图像信息奠定良好基础,也使得心理学效应与初中数学教学之间构建紧密联系。
三、利用“羊群效应”,活跃课堂气氛
在青青草原上,当领头的羊调转方向开始啃食其他的草坪时,那么其他的羊只就会跟风似的赶来,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挑选商品时,总会选择销量最好的,又如,在迷路的时候,总是会选择留下脚印最多的路线,等等。在教学指导初中数学学科知识时,教师也可以恰当利用“羊群效应”实施启发,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模范树立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时表扬上课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或者是课下表扬数学作业完成出色的学生,更或者是评选出数学课代表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争相模范和跟随的兴趣,营造良好的“从众”氛围,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面对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快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构建趣味、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本文论述了心理学效应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方法,希望可以给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学生沉浸在数学的头脑风暴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朱标.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的原动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3(05).
[2]吕芳平. 初中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教学应用与探究[D].苏州大学,2013.
[3]陈德治.以分层激发学生兴趣 保护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