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对数学关系明辨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   作者:王福贵
[导读] 21世纪的教育观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创造。
        摘要:21世纪的教育观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创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发展应当与时代接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关系;明辨能力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辨能力,有人总结了这样几个词语:不懈质疑、容忍异议、承担责任。因此,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不唯上”,引导学生“思维严谨,逻辑推理,不武断主观”,这样才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天真活泼,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且也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对于教师提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会认真的积极的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并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比较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判断。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之间比较相似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询问学生对于知识的关注点,并确保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比较明确的分析能力。且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列表格等方式来进行比较直观的比对,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明辨能力锻炼的机会;到了年级稍高一点的时候,像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比较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但同时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强,且他们也难以克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正确的预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缘由,带领他们一步步知识之间的差别,并让他们意识到,一点细小的差别,表现出来就会有非常大的差距,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养成看待事物要全面且客观的习惯,不能窥见一处,便妄图分析全貌,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
        教师设置的问题,以及采用的方法都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出判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并让学生掌握明辨的能力,促进学生以后更加长远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观察问题
        辩证思维是指用运动变化、矛盾转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即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要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感受普遍联系的思想。例如,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个位对齐,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小数对齐,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通分,分母分数的算法是同分母分数再加减。这三种规则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同一计数单位上的数可以加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并给学生列举相关的事例,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再例如,在分数和整数的乘法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可以把整数看作是其分母是1的假分数,在数形中,否定了其是整数,这样整数就可以被统一在分数中,此时,可以用分数乘分数的规则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是一个假分数,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这就是分数的否定形式。从否定整数形式、肯定分数形式到否定分数形式、正整数形式,在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中,将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两种计算规则统一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规则中,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材中类似知识有许多,教师要认真挖掘,并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这些联系进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知识,这样便可以让学生逐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知识模糊点,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形成正确的认知。
        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引导,从而产生较为偏执的想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在教学中,将知识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列举相关事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明辨能力。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较大,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讲述数学关系,培养学生的明辨能力。
        明辨能力是对认知对象的内部矛盾运动、变化和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明辨即辨别的思维,可以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生长经验 发展思维 孕育思想——“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实录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24).
        [2]邓伟:略论小学数学渗透辩证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