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德育工作新模式较为典型的有:体验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角色教育模式和讨论式教育模式。符合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德育新模式应具德育目标的主体性、德育内容的生动性、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和德育方式的民主性特征。广大班主任应继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将传统模式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构建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德育模式,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博大胸怀的健康、全面、有个性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工作 弊端 模式特征 探讨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苦口婆心却难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澜。即使是很多十分感人的先进事迹,也只能泛情感于课堂,出了教室,学生很快抛置脑后。这说明传统德育模式已暴露出它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
1、滞后于时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导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传统德育模式依旧是单向、正面的传输,没能及时反映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容易使学生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道德价值观混乱,进而感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对学校德育产生反感。
2、滞后于教育的巨大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和体现学生受教育教程过程中的主体性。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却仍以“接受”、“外化”为主,“他律”色彩较浓,忽视对学生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3、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当代青少年学生具有不同于教育史上任何一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主认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而传统模式习惯于“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对学生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问题重视不够。
因此,补充、完善、更新旧的德育模式我们势在必行。随着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德育模式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广大教师为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操作作出了许多探索与尝试,从而创立了多种多样、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德育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1、体验教育模式
在河南一所高中某班有个学生,在一次考完数学后,成绩不理想,一气之下砸坏了黑板。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班主任认错,班主任却“没完没了”:他拿着所赔的钱,带着这个学生一起量黑板尺寸,一起进城找玻璃店,一起讨价还价,一起打磨玻璃,一起安装。这个学生用了整个中午时间才将黑板装好,双手磨起了泡,割开了口子。有了这一番“体验”,他终于明白:自己打坏黑板给大家造成的麻烦和损失,并不是赔几个钱就赔得了的。从此,他对各种劳动成果倍加珍惜,自己的暴躁脾气也改了许多。这可以说是体验教育的典型范例。很多道理,强行灌输十遍八遍不见得有效果,让学生“体验一下”,他不但明白了道理,还能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所以河南师大附中的经验认为:“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它的操作过程可概括为:教师提供具有一定现实针对性的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社会道德问题,切身体会、感受和思考,在提高他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触及其深层意识,最后通过教师引导,能够使学生形成较稳固的道德观念和信念,并完善其道德行为。
2、情境教育模式
德育必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江苏省一位老师认为“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创设了情境教育模式,以情感为纽带,将情感移入教育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市一所学校在校园内做了一个记载中地球上最大的金苹果雕塑,设置了全上海第一的灯光程控彩色喷泉。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冯校长讲:“我们作为老师,要为革命事业而学习,学生们却无动于衷。
所以我就想要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其间不好意思不好好学习,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更重要的教育。”冯校长所说的教育可以说是优化物质情境的教育,情境教育还有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的教育等。情境教育的概念可定义为教育者依据一定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一种教育环境或氛围,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道德情境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
3、角色教育模式
角色教育就是对学生未来所承担社会角色的提前预演或是对他人社会角色的尝试,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拟情境下的体验教育。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假如我是交通警》、《今天我当家》等主题班队会活动及军训、社会实践活动都可归入角色教育模式。学生在各种社会角色的模拟实践中,逐步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的道德约束,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此外,让学生了解社会默默无闻工作的劳动人民及他们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心中有集体、有他人的思想与乐于奉献的精神。
4、讨论式教育模式
在一个学校某年春季,初中二年级某班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逃学。这个班的班主任为此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公开、诚实的讨论:为什么要旷课?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把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帮助学生们敞开胸情,畅所欲言,发表各种观点,供每个人参考反省。最后大家自觉地对“上学是必须的”这个问题达成一致认识。
教师通过这样的民主讨论,而不是用抓辫子或惩罚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们有许多机会为自己说话,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讨论,使他们的集体友爱精神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极其宝贵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针对不同观念展开细致分析,水到渠成引出较高道德层次的、让学生充分信服的观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以上仅是在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中涌现出的一部分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模式,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能一一列举。然而,从这些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符合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德育新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德育目标的主体性。新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过程中,焕发出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及该怎么做才有价值,并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落脚到学生主体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发展上来。
2、德育内容的生动性。教育应该是生动的,德育自然也应是生动的。新模式寓教育于种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人在客体面前的主人地位和生动形象。利用目前信息广泛的便利,运用丰富的、新鲜的、生动的活动内容,诱发受教育者的种种激情和向往,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之中走入教育意向的境地。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新德育模式,既应有静态的晓之以理,更注重动态的品德践行,它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实践,缩短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的时空距离,从而领会道德的要义,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身体力行。它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与广大劳动群众一起学习、锻炼、成长。
4、德育方式的民主性。新德育模式讲求德育方式的民主性。教师尽量淡化自己的身分和地位,不以权威者的姿态投入道德教育过程,而是通过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相机引导,智慧地把学生们引向指定目标,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里体验到自己和教育者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自信,调动自己的潜能,努力完成预定的德育目标。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和作为。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抵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长林:《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探讨》
2.乔建华:《班级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朱国材:《德育工作模式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