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机能保持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锻炼也是我们排解社会不良情绪的重要出口。通过体育锻炼我们提高免疫力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我们的焦虑状态,降低心理负荷,维持身心健康,同时让我们磨炼意志,适应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因此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激励竞争的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积极性
一、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抑郁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可能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如:麦格曼(McInman)等人(1993)对体育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却显著提高。伯格(Berger,1993)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还有些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
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二、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它由许多自我认识所组成。由于锻炼可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非常重要。许多研究发现锻炼者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躯体概念。躯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道54%大学生对他们体重不满意,特别是女性。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对身体表象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下降,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研究表明,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相一致,加强力量训练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
著增强。
三、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大小,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四、体育锻炼可以培养情操锻炼意志品质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大小,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目前体育锻炼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厌恶锻炼的现象。应从转变锻炼者的态度入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采取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让锻炼者在宽松的从众的行为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锻炼,慢慢形成锻炼的习惯,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转变体育锻炼者的态度
态度是锻炼者进行体育锻炼的心态,也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核心因素,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会使锻炼者,认真、细心,努力的进行活动,让锻炼者在锻炼中愉悦身心,起到锻炼的作用。
(2)有区别的进行体育锻炼
锻炼者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态。不能盲从,应适时、适量的进行,在锻炼过程中循序渐进,让锻炼者在锻炼中能很好的获得自我效能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让这种自我效能感发挥积极的作用。
(3)恰当选择锻炼方法
不同的机体就要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即使同一机体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下也应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让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在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给体育锻炼者造成损伤,提高锻炼方法的多样性,和考虑场地的灵活性,让环境、设备、身体状态,相互匹配。
(4)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了符合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会在一定条件产生从众的行为,这就是环境潜移默化的促使锻炼者进行锻炼。设想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进行锻炼,即使你再懒也会被迫从众,因此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助长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0-410)
[2]程翔.初中体育如何提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J].体艺教育.2017.1:(99)
[3]赵甜、祝祥晨.北京市中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分析[J].大众体育.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