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添柴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司马志俊 朱丹华
[导读] 在《读者》上,读到了这篇题为《添柴人》的文章: 一天,
        在《读者》上,读到了这篇题为《添柴人》的文章:
一天,一个男孩从监狱里参观回来,他问爷爷:“为什么监狱里会有那么多坏人?”
爷爷想了想,回答道:“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团火。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火种,而让它燃烧起来的是那些添柴火的人。”
“那么谁是那些添柴火的人呢?”
“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同学,他们的朋友,等等所有与认识他们或者见过他们的人都可能是他们的添柴人。”
“这是为什么?”
“孩子,你想想,如果他们的父母经常打骂他们,如果他们的老师总是责备他们惩罚他们,他的同学老是欺负他们,他们的朋友常常带他们酗酒、赌博、偷窃甚至抢劫,见过他们的人对他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些鞭打、责骂、诱惑、贪婪、冷漠的柴火就可能会点燃他们心中愤怒、怨恨、贪婪、嫉妒、悲伤、自卑的火焰,这样他们心中罪恶的火种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男孩低下头,若有所思。过了一会,他抬起头问道:“爷爷,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灭掉那罪恶之火呢?”
“你不能灭掉它,你只能少为他们添加一把罪恶的柴火,但是你可以为他们添加一把善良的柴火。”
“这是什么意思。”小男孩不解地问道。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除了一个罪恶的火种,还有一个善良的火种,它包括和平、欢乐、希望、善良和爱的火焰,善良之火能战胜罪恶之火。”
看到孙子领悟的样子,爷爷欣然地点了点头,可男孩似乎仍有些不解,他再次问道:“爷爷,如果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这次,爷爷并没有回答。他收拢起旁边的干草然后点燃,望着这堆篝火,男孩一脸的迷惑。这时,爷爷拾起一根木柴说道:“孩子,这根木柴就好比是欺负你的人。”随后将木柴扔进了篝火中,过了一会木柴燃着了,指着火势越来越盛的篝火,爷爷问男孩:“要想减弱火势,你该怎么办?”男孩思考了一会,拾起刚才的那根木头扔在了一旁,火势骤减。


爷爷十分欣慰,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好样的,孩子。那些欺负你的人是你的添柴人,但他们也仅仅是你的添柴人,而摆放柴火位置的人仍然是你自己。”
这是一篇很有哲理的教育故事。它告诉我们:
第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与恶两种力量的交织。
关于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争论,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没想到这一争论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并且在世界各国都曾引起热烈的讨论。
现在人们意识到,很多时候,真理并不在对立的两极中的某一极,而是在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人之初,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或者说,人之初,性是趋于中性的。
第二,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一个人最终表现为善还是恶,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从受精卵开始发育一直到孩子出生的胎教,以及孩子出生之后到上小学这两段时间内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这两个阶段,孩子基本上是不具备判断力的,他们对家长给自己的一切都全盘接受,努力地吸纳,以便使之成为自己内在的组成部分。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是鞭打、责骂、诱惑、贪婪、冷漠,这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恶”的势力添柴,这样的柴添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向“恶”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评价体制,常常导致师生的心态失衡,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就像是在给恶的火苗添柴。
第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经常烧火的人知道,柴添的多,火苗不一定旺盛;柴添的少,火势不一定就弱。添柴只是必要条件,如何摆放这些柴的位置,决定着火势的强弱。懂得摆放柴火位置的人不是外部的父母、教师或者其他的机构或个人,而是自己。别人添向恶的方面的柴火,如果自己懂得将其抽出来,罪恶之火就不会越烧越旺;别人添向善的方面的柴火,如果自己懂得将其巧妙地架设到善良之火中,这善良之火就会持续点燃。
而懂得将添加的柴火合理使用,意味着孩子们具备了文化判断能力。一个由较好文化判断力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和组织,是能够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的。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