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而高考则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所在,故高三的复习尤为重要,不仅要保证知识的巩固,还应对解题的能力做到强化。新课标下,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对复习做到系统化的规划,并开始呈现出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旨在制造出愉悦的气氛,使学生饱含热情地参与,为高考做好一切地准备。
关键词:高三数学;总复习;方法与策略
前言:
高三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师对以往复习方式做到切实有效地审视并找到其中不足,有方向地改,重视对基础的梳理,通过双向的互动燃起复习的热情,对难点做到极大程度地突破,使复习的成效有所提升。教师转换题海的战术,退居点拨的位置,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有针性地复习,使之能够对自身的短板做到极大程度地补足,提升复习的成效。
一、燃起复习的热情,注重双向互动
高三的复习往往在题海战术中让学生感到吃力和疲惫,整体的气氛较为沉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对数学的复习进行切实有效地调整,规划为三轮,从点到面地减轻复习的难度,燃起学生的复习热情[2]。具体而言,第一轮以基础为主,可以进行章节的复习,使之有能力去对多种变式的题目进行分析和后续的解答。第二轮以专题为主,对章节的界限做到打破,将知识做到极大程度的网络化,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所梳理,避免在复习时出现重复性,使之在清晰的思路下进行解题。第三轮以巩固为主,进入最后的深化时期,通过高考的模拟题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对心态进行切实有效地调整,让其带着愉悦阳光的情绪参与高考。
例如,在复习圆锥曲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双向的互动,探究到学生的不足,即生硬地套用公式。此时,教师选用有着一定针对性的习题,“动点到一个为F(4.0)的定点间的距离为它到定直线y=3的2倍,那么该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学生会运用最为常用的方式,但并未对所得知的焦点F(4.0)进行重视,同时题目中并没有与之思路相契合的条件,所以解题呈现出困难,教师随之点拨,使之看透双曲线的本质,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弥补,让思维方向更为准确。
二、重视基础的梳理,强化知识体系
数学的内容有着潜在的联系,成为高三复习中的主线,教师需对基础的内容进行切实有效地梳理,使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得到极大程度地强化,不走弯路,对复习的时间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提升复习的整体效率[1]。首先,对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做到较为全面地整合,对命题的方向做到把握,勾画必考点,突显主次与重点。
其次,对教材做到紧扣,将前后的知识进行完整的衔接,做到各点间的明晰,夯实基础,才能对变式的习题做到解决。最后,注重学法的指导,避免盲目,是数学能力强化的关键。教师在复习时不提倡“奇思妙想”,而要求对数学通性通法做到相应的提炼,使学生能够选用与自身能力相同的技巧去应对变化的题型。
例如,给出有推广性的习题“直线b‖平面α,平面α∩平面β=直线c,同时直线b?平面β,那么需要求证直线b‖直线c”,学生开始转动思维,在对习题进行切实有效地分析后,会动用脑中的数学体系,继而选用与之相符合的技巧去判断,使之对两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做到由整体到部分的筛选,同时回顾各种方法,做到基础的梳理,也呈现出较好的复习成效。
三、突破复习的难点,提升复习成效
高三数学的复习中,为对难点内容进行极大程度地突破,教师对例题做到讲解,那么凭借经验来选择精典习题,在解读完一个复习内容的同时,做到触类旁通,面对变式的习题也能轻松地应对,有信心参加饱含着未知性的高考。一方面,例题要保证其典型性,同时对教材进行紧扣,覆盖多个知识点,能够对思维进行扩展。另一方面,对例题进行讲解时要做到深挖,从多角度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启发,突显开放性,鼓励其探究。
例如,给出能够展现数学内容与规律的例题“已知三棱锥P-ABC中,PA=b,AC=AB=2b,∠BAC=∠PAB=∠PAC=60°”,那么求出该三棱锥的体积”。教师邀请学生讲解自身的思路,继而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减少重复性的讲解,学生通常先是用体积公式进行尝试,求出锥高PO,又或者运用等积变换法来对体积进行求解。教师随之从分割和切割的方式下来引导其对体积进行求解,使之又运用补形法去尝试,对难点进行多方位地突破,不再被局限。该例题中涵盖多种多面体的体积的求法,使学生形成变式的思维,能够触类旁通,提升复习的成效。
总结:
新时期下,高三复习也呈现出新的局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复习方案,营造出愉悦的气氛,使之更好地参与进来,主动性提升。高三数学复习中,教师对知识点做到极大程度地巩固,同时也注重对综合能力的锻炼,通过知识体系的强化与难点的突破等使复习展现出较好地成效。实践中,教师对复习中的缺陷做到补足,借助恰当地点拨来强化其数学的能力,使之能轻松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有效科学复习强化数学能力——高三总复习的对策研究[J].吴小妹,杨开凤.名师在线.2019(12)
[2]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四大误区及对策研究[J].许娜燕.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