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初中古诗词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向朝慧
[导读] 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
        【摘要】: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文学启蒙有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本该是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魅力,但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较好发挥出初中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启迪作用。本文章主要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对初中教师如何更好运用策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反思

        【引言】:自古以来就有“诗缘情”、“诗言志”、“曲叙事”的说法,而收录进初中语文课本的诗词更是经教材编纂者进行挑选后的历代名家之作,无论是从诗词的格律之美还是从语言表达的精妙,抑或是情感精神的传达上都对学生有良好的熏陶作用。但由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教学成效不佳。要让古诗词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师应从情境导入、背景介绍、诵读分析、学以致用等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课本中古诗词进行考察的考查方式却较为单一,多以填空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要将课本中的古诗词背下来就行。此外,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教师先将古诗词的大意疏解一下,学生再把教师所讲内容一字不落地抄写下来,最后学生把诗词背熟就行了。这不免有囫囵吞枣之嫌,让学生对于古诗词兴致缺缺,不能充分领略古诗词的优美,甚至认为古诗词不过是前人之文,没有什么可学的。
        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师创设情境来导入对古诗词的教学已成为了一种可普遍操作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古诗词本来就是诗人、此人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即兴创造的作品,学生又对情境教学十分有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大胆尝试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观沧海》这首古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利用教师里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介绍川剧脸谱,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片段,并进行提问: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猜猜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是谁?”有学生涉猎较广回答:“是曹操。”教师说:“没错,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川剧中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吗?”有学生说:“因为曹操是个坏人。”有学生反驳:“白色的脸谱就一定是坏人吗?你又不了解曹操,不能光凭白色的脸谱或者电视剧就说他是坏人.”此时学生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好奇心已经萌发了,教师可以继续介绍:“在川剧中,白色脸谱表示奸诈多疑,代表凶诈。不过刚刚那位同学说的不错,这些不过都是后人的评判,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观沧海》这首诗中了解一二。”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了解古诗词。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教学过程的流畅有序。
        (二)重视作者生平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都对其作品的风格和传达的感情有重要影响,如果不了解这些信息,很可能流于作品表面形式,而不能真正知晓诗词到底在表达什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词,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在对《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学习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杜甫见证了盛唐的急转直下,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时代背景,那很有可能将此诗作为杜甫和李龟年两个旧时相识分别多年后又在江南相逢的重逢感慨之诗。但实际上,此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表面是作者杜甫在追忆旧时与李龟年在岐王府、崔九堂的接触,而实际上却也是其对“开元全盛日”的唐朝鼎盛时期的深切怀念。而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初看好似只是杜甫对两人重逢的轻慨,但实际上却道尽了杜甫与李龟年两人这些年颠沛流离的心酸慨叹,更有对犹如“落花”般破败凋零的国事的感触。在教师为学生介绍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流离生活和唐朝“开元盛世”的帝国拐点这些时代背景后,再读此诗,学生才能读懂。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与古诗词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并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读懂古诗而非流于表面。
        (三)指导学生诵读分析,引领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要体会诗词之音韵之美,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要感悟诗词情感之美,分析是不能省略的。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应对学生有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透。“读准”其实是诵读要求,即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情感,这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要在”读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读懂”和”读透”的分析。读准、读懂、读透,三个要求环环相扣最终完成对古诗词美丽的教学品鉴。
        例如,在对《蒹葭》这首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齐读此诗,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可进行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停顿,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怎么样读出情感。接着,再让学生仔细朗读两遍,在朗读中感知那种隐约朦胧的美感。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蒹葭”、“白露”、“水”等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境,学生体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感悟,最终让学生领略该诗的魅力。因此,想要学生真正感受诗词魅力,理解为何古诗词历来就备受诗人推崇,知晓为什么古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诵读和分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教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实践运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诗歌是“大雅”,但诗歌也可以是“大俗”。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诗歌,就应让诗歌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大胆的运用,让诗歌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学生也可以运用的,促进学生对所学的诗歌进行加工创作,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学生对诗歌的运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不拘囿于某一种。教师此要多加鼓励并进相关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过诗歌进行仿写,既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仿写,也可以由教师征集学生建议后选定一首诗歌进行仿写。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要写得多么惊艳绝伦,而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意见轻松愉悦的事情,并从对古诗词的仿写中隐约感受到某种创作快感,当然也利用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诗歌引用或者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让学生知晓诗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寥寥几字便可抵过旁人的长篇累牍。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改写活动,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小故事,甚至是以古诗词为蓝本进行剧本创作,甚至将剧本展演出来。通过这些实践运用,打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畏惧之感,让学生将学习古诗词视为一种乐趣,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古典诗词真正转化为自己可以运用的知识,而非只是为了学诗词去学诗词。这才是真正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做到学以致用。
        【结束语】: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延续不断的文化脉络。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接受古诗词,而非排斥。教师要能够通过灵活地运用各种适合教学的方法策略,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的魅力所在,并能够在未来继承发扬我国的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晓艳.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J]. 学周刊, 2011(11):114-114.
        [2]殷俊. 积累·感悟·运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6):6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