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 全程 对话:促进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测评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冯春飞
[导读] 本文通过对现行小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存在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小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存在价值、主体、内容、标准四方面问题剖析,总结四维全程对话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以发挥评价促学评价即学的功能,促使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真实实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四维   对话  
        一、问题剖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边研究边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当下,越来越被认为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各小学中愈见重视。然而,盛行之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却难掩问题:
1.评价价值绝对化,缺乏发展性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长远发展,而当下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采用的评价却只以现有的表现做出绝对的评定,不着眼学生的未来可能性和发展性,无法以评促发展。这是对评价价值的狭隘界定,这样的评价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否定和限制,漠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和无限发展潜能。
2.评价主体专制化,缺乏多元性
        很多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评价被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控制着评价的主动权,忽略了多元主体的话语权。虽然一些学校也会将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纳入评价主体,但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为求便利,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一手遮天” “大包大揽”,自行给学生打分、评定等级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3.评价内容局限化,缺乏过程性
        许多学校的评价过度关注结果,常见的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素材往往是学生的研究成果或报告,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和素养却被漠视。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学生在实际运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完全表现出来,绝不是一份成果报告可以涵盖。
4.评价标准单一化,缺乏系统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存在过于单一、窄化的现状,很多学生的隐形能力被简单地量化,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全面性。比如简单地以发言次数多少来评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把其他情感态度、综合能力等用不恰当的可视化评价来评定,削弱甚至损害了评价促学功能。
        综上,现有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在价值、内容、主体和标准上都存有弊端,亟需能真正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适切评价,本文尝试总结四维、全程、对话的测评方式,以发挥评价促进学习、评价即是学习的功能,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真实实现。

        二、问题破解:测评设计思路与模型
        1.理论支撑
美国学者古贝(Egon G·Guba)和林肯(Yvonna S·Lincoln)将教育评估划分为四个时代,提出现今已经进入基于建构主义信念体系的第四代评估。第四代评估是一种“共建”的建构主义范式,其本质是多元主体积极主动进行协商对话,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心理建构与本位建构的过程,秉持的是建构主义的主动原则、适应原则以及发展原则。[1]
与成熟完备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时间短、内容结构不明晰、受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使得其评价的实施和效果并不如人意。而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属性,也使得其不能够完全照抄照搬传统的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评价始终存在模糊性、经验描述的局限性,期待更灵活更包容更适切的评价模式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发生,第四代评估理念可以帮助走出迷雾。
研究性学习最重要也最难评价的是学生“不易可视化的学力”,而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根据多元评价主体的信息进行相互佐证和建构,能够提高学生“不容易可视化的学力”的评价质量;同时贯穿整个学习和评价过程的基于“理解性对话”的协商过程可以使真实发展状况得到反映,较之传统的学生自评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辩证、展示机会,能够真正实现评价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针对“不易可视化的学力”能够有目的地选择证据信息搜集手段,进行迭代反复的验证。[2]
        2.评价模型
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支持,针对学生不易可视化学力的测评,设计四维?全程?对话测评,具体如下图:

        图1-1:“四维 全程 对话评价”模型图
        四维:破解单一评价价值的四维评价维度,重点关注学生在完成技术性实践、研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过程中展现的应用实践、学习创新、合作责任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综合学力表现,以四维角度多重观察和测评,实现以促进能力发展为多元综合评价模式。
        全程:破解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实践的全程表现,以达标与发展双结合的评价视角,将评价全程嵌入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提出、方案制定、资料收集、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阶段中,让评价促学、评价即学的功能最大程度发挥。
        对话:破解简单量化和窄化评价指标,破除教师的评价专制,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核心价值,提供学生与评价者更多的辩证和交流机会,为学生真实能力展现提供平台,发展能力提供指导,让评价助学的功能发挥获得有效支撑。
        三、路径探索:小学研究性学习测评模式实践
        1.以四维评价维度为纲,设计综合多元的研究任务
        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出发,将评价以四维度多元视角展开,在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设计中即需体现多元、四维的育人导向,从应用实践、学习创新、合作责任、艺术欣赏四个角度设计研究内容,让研究任务涵盖相应的核心能力和高阶认知策略,让评价有枝可依。例如学校在围绕“端午送福粽”的主题下,可以按技术性实践、研究性实践、审美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四方面为各个年级设计不同的研究任务,以四年级为例设计的技术性实践涵盖阅读与理解、口语交际的能力;研究性实践涵盖操作与验证、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审美性实践涵盖艺术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能力;社会性实践涵盖交流表达的能力。

        2.以全程评价嵌入为体,设计深度研究的驱动问题
        评价不只为了得到对学生现有水平的评估,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指引,得到持续研究学习的可能,因此将实践与评价耦合交织,让评价全程嵌入,可以更好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例如“端午送福粽”三年级研究性实践任务是1千克糯米可以做多少个粽子,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可以在问题提出和分析阶段,通过引导式评价“简单复述你的研究任务”帮助学生找到状态,明确任务;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的驱动性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做,把想到的关键词罗列在纸上,并排好顺序;简单说说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顺思路;在收集资料阶段,可以通过质疑式问题“你们小组找到的资料都相同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怎么证明哪个资料更准确?”帮助学生选择实验、数据对比等方式确定信息;在整理与交流阶段,通过总结性问题“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把你觉得重要的步骤记录下来,加入你觉得非常有必要告诉大家的其他信息,做成让别人容易看懂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便于交流和表达。驱动评价问题的设计是学生研究走向深入、能力获得提升的有效手段。
        3.以对话评价建构为本,设计交流功能的评价量规
        决定评价效能的关键是评价量规的制定,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学生能力水平的量规就需要对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的表现有清晰而发展的认识,并在多次观察中及时总结,反复修改,使评价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真实表现,让能力被精准测量和肯定。而事实上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无限可能性往往会导致事先制定的量规存在滞后、局限和偏差,将即时性对话嵌入实践和评价中,能有效规避这一问题。即时性对话不仅止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评价的指导功能得到实现,例如基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优秀的实践成果和代表性作品,通过交互平台让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与评价等。
        作为促进学生学力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是重要目标,明确评价价值并积极探索更有助学生的评价模式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玉成,刘茂军,肖利,建构主义要审思慎用:浅议建构注意本体论与方法论之缺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1-5.
        [2]姚林祥,赵鑫凤,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基于第四代评估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5).
        [3]谢小庆,思维能力的成长评估[J].考试研究.2020(1):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