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可言传”到“绘声绘色” ——小学古诗词境界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冯志田
[导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的境界美让人如痴如醉,但这份美给人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的境界美让人如痴如醉,但这份美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执教者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不可言传”之美妙解为“绘声绘色”地描述呢?笔者试从执教者的境界、诗词的声律和词性入手,编歌、绘画为辅来去品读古诗词的境界,以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境界 声律 动静 情感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中华大地已然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古诗词以其短小的篇幅、深邃的思想内涵、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独一无二的境界美为后人所推崇,甚至是膜拜。尤其是其的语言魅力所凸显的境界美,则更让后人如痴如醉。
        境界美,常让人觉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不可言传”之美妙解为“绘声绘色”地描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去陈腐、明境界、提高度
        纵观古诗词教学现状,大多数语文老师教学古诗词时只是完成应试任务,课堂上将每句诗的诗意和中心思想机械地让学生抄下来背,硬是将一顿精神盛宴做成了粗茶淡饭。要改变这种陈腐做法,我认为执教者自己要有两种境界:
(一)自我修养的境界
笔者认为,执教者应该舍弃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真正发挥中国汉字的语言魅力,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去展示我们的语言美,让学生能真正沉浸在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上。对于教学上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莫过于国学大师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月赋》了。据岳南先生所著《南渡北归》记载,刘文典特别挑十五之夜,在一轮皓月映照之下大讲《月赋》之韵味,刘大师神情激昂,引经据典,款款而谈,把众人引导得如痴如醉,大呼“过瘾过瘾”!此种讲课境界,应该成为我等教学的楷模。
(二)把握古诗词的境界
          何为诗词的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是这样说的: 在诗词里面,你要能真切而且生动地把你的感受传达表述出来,只需有那么活泼的一个字,整个句子就有了境界了。又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朱光潜先生亦言: “每首诗自成一种境界”。所以,执教者在讲授古诗之前,必然要去找出诗中“那么活泼的一个字”,去品悟其中的境界。比如在备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我认为最灵动的字眼就是“霜满天”和“对愁眠”,此诗是写“愁”的名篇,它给人的境界就是漂泊之愁、家国之忧和孤寂之苦,为此,我还写下了一首小诗呢。在备王维的《鸟鸣涧》时,我最喜欢的是“人闲桂花落”这份悠闲的境界了,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写下几句随笔:
《楼下漫步随记》
芳草碧幽径,
红花隐绿萝。
小园独徘徊,
朝夕和风约。
风过不留痕,
但见桂花落。
偶拾几瓣香,
相顾何寂寞。
闲聊蝴蝶飞,
随蝶亭下坐。
修竹清清然,
湘女倚而歌。
深情每及此,
陶然已忘我。
当然这些随笔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但学语文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吗?所以,每当孩子们看到我根据古诗的境界而写下几句话时,也会小试牛刀呢。
二、多吟诵,品声律,编成歌
        不论是律诗还是词,古诗词都有其严格的平仄要求,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非常适合吟诵。诗歌的境界也就在不断地吟诵中豁然而出了。吟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诵读形式多样化。

诵读除了用普通话外,我经常会鼓励孩子们用方言来诵读古诗,因为我们客家方言很多还保留着古音,如“白”“黑”“得”“若”等,也即是用方言诵读更加贴近原诗。每次用方言朗读古诗,课堂上是笑声一片,气氛相当活跃。
        (二)注意声律与情感的关系。梁刘勰谈到声律问题,认为“声有飞,沉;又说“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文心雕龙·声律》里说明汉语的每一个音,都有它的不同性质。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一书中,特别讲到了声律与表情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不用讲那么深奥,可以从简单的阴平上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诗人的感情,从而理解诗的境界。如品读“春风花草香”“沙暖睡鸳鸯”时,“香””“鸯”,声调平缓柔美,色彩明亮艳丽,“暖”字是仄声,婉转缭绕。此诗一上口便已感觉到花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清香,虫鸟慵懒晒春日的美景了。单读《悯农》一诗中的“土”“苦”,就已觉苦涩在舌尖蔓延,从而更能理解农民的劳作之苦。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将古诗编成歌。
        诗歌诗歌,顾名思义,它本来就是可以用来歌唱的,蒋勋就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定调为“交响诗乐章”。无疑,把古诗唱出来,也是理解诗之境界的良策。
三、品动静,赏境界,绘成画
  小学课本所选的古诗大多比较简单易记,在古诗教学中,不防从词性入手,去把握诗的境界。
(一)名词叠加运用的特殊效果
        名词的叠加现象所造之境,最成功的该是马致远的《天凈沙· 秋思》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此曲前面三句都是名词的叠加,没有一个是动词,但我们在诵读时却分明能感觉到乌鸦绕树拍翅悲歌,流水潺潺,瘦马叫西风的动态描写,这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再如王维《使至塞上》之“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黄河落日也是名词的叠加,正因为有了这个静态而大气的铺垫,才凸显出了“直和“圆””简直是飞来之笔,成为千古名句。我们在讲授这类诗歌的时候,让学生边找名词边把它画出来,诗的境界已在眼前生成。
(二)动词是诗眼,是诗心
        在谈到词的境界时,王国维先生是特别强调“有那么一个字”的,而这个字,非动词莫属。杜甫《旅夜舒怀》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境界雄浑壮大,而愈显诗人孤独凄苦。《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来”既是动词,又是一对反义词,两岸青山陡峭突兀,一片孤舟在红日的辉映下、在大江的浪里飘摇而至。每个读此诗的人,读到这里都会被这个画境所震慑吧?像这样善用动词,巧用动词的诗句可以说是枚不胜举。这类诗句能画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古诗词的境界教学看似难以言传,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用心去感悟,你定能为孩子们打开一个让人沉醉而广阔的语言天地,孩子们也定会受到美的熏陶,从而爱上语文,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 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勋说唐诗》蒋勋 中信出版社
《南渡北归》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词曲概论》龙榆生 北京出版社
《诗论》朱光潜 中华书局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